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低年级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浅析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6-01-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钢管厂子校    刘利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思维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观动作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加强课堂操作活动的安排。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再加上他们对操作活动的程序、方法生疏以及水平和能力的参差不齐,往往出现操作活动的主次不分、目的不明、兴趣转移、手脑脱节等现象。因此,我认为在操作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操作时间的安排--突出重点

  学生学习处于最佳活动状态的时间是上课后5-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对外来的信息接受快、记忆深刻、思维活跃。为了确保新授知识能在最佳时间被揭示出来,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畅通无阻,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安排,使得教学重点在最佳时间内突出。

  例如:教学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例1“摆一摆,算一算”,可以先要求学生2朵2朵地摆黄花,摆3对,然后让学生用加法来算一算:一共摆了几朵花?(2+2+2=6)接着根据算式再来说一说: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什么?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新知识初步形成直观印象后,教师再逐一揭示:什么是乘法,乘法算式的读写以及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板书:×),读作:乘号;用乘法计算时,算式是2×3,读作2乘3,表示有3个2相加。”下来,要让学生再次感知,要求学生3个3个地摆方块,摆4组;4个4个的摆圆片,摆5组。每次摆好后,让学生分别用加法和乘法算一算。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概括,从而把新知识完整地揭示出来。为了进一步巩固和验证乘法的含义,练习中要让学生根据算式再来摆一摆……这样的教学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避免了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主次不分、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使得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深刻透彻,记忆牢固。

  二、操作难度的安排--分散难点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一项较有难度的思维活动。因为学生的正确操作是借助思维的紧张活动而进行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操作难度进行安排,已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调控:一是先作操作演示,明确操作过程和动态变化,让学生从中发现操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有什么技巧;二是让几名不同层次的学生直接参与操作,我针对学生在操作中所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加以调控。例如:教学第三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种分法:教学一开始,首先以山羊公公把8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的故事来揭示课题,可以边讲故事边在幻灯上操作演示:先把8个萝卜一个一个地分给4只小兔,第一次没分完,接着把剩下的萝卜再一个一个地分给这4只小兔,分完后揭示平均分这个概念。接着教学“例1”时,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分桃;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后,在“例2”的教学中,指名几位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磁性黑板上操作,要针对学生操作中的典型错例进行集体纠正,通过这样的操作调控,可以分散教学中平均分这一教学难点,取得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三、操作过程的安排--明确程序

  为了使课堂教学中学具的操作更好地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克服学生盲目操作和漫无边际的思考,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对操作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安排,使学生思维有目标、操作有方向,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识。为此,我们在学具操作前有必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1)操作什么东西;(2)怎样进行操作;(3)操作的具体数量是多少。例如:教学第二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用三角形与圆片比多少。操作时,先要求学生第一行摆三角形,摆10个,每个三角形之间空开一点;待学生摆完后,再提出第二个要求:第二行摆圆片,从左往右摆6个,上行的三角形和下行的圆片要一个一个地对齐······经过这样的要求控制,学生操作有序,过程清晰,明确目的,可以避免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摆放的现象。操作图形的整齐美观,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清晰地抽象概括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四、操作效果的安排--实现转化

  操作效果,是指通过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将感性知识有效地抽象转化为理性知识。学具的操作,仅仅是把学习的数学知识以动手操作的形式来演示。这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概括出理性的结论。因此,操作后一定要帮助学生对操作结果进行认真总结,准确归纳,完整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实现具体动作思维逐步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跃。例如:教学第三册“有余数的除法”在教“例1”时,可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把6个梨平均分成3份,分完后把相应的横式、竖式写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把7个梨平均分成3堆,当学生发现不能分尽时再揭示课题,并讲述横式、竖式的书写与读法;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操作练习: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操作完,把竖式书写完整;通过以上的操作,再提出问题:“比较前面的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根据操作和算式进行观察、比较、最后概括出“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并且对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原因也会很容易地了解了。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我们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并且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课改实施中 探析数学教学的影响    下一篇: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心理的剖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