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6-04-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胡琴琴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现代社会,一个

  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它的基本语言是数学。数学将成为21世纪每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数学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

  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

  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针对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较普遍的弊端:

  1、教与学分离现象严重。

  教师只顾埋头讲课,却很少过问学生如何“学”;学生只知道跟着“学”,也从不问一问为什么要这样“学”,为什么只能这样“学”。即使有时教师也考

  虑到学生的“学”,也只是以教法来定学法,而不是以学法来定教法。

  2、数学教学公式化。

  如简便计算:12×25,我们教学学生看到25想到4,把12拆成3乘4,如有的学生把12拆成2乘6,算成12×25=2×25×6这样对不对呢?象应用题教学,数量关系分析就太细、太深奥,不少老师还非要让学生按:“要求什么,必须知道哪几个条件?”这样的模式去思考分析不可。这样太刻板,太公式化的教学,

  使得不少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使得一些原本喜欢数学的学生也产生了厌学情绪,大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愿望。

  3、惟“应试而教”。

  为了对付考试,不少老师授课只注重考试的内容,不考试的内容干脆不教;

  只重结论,不重思维过程;只重课内,不重视课外;数学课变成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课。

  4、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一方面有的教材内容太抽象,不少内容的选材离学生的日常、学生生活太远,学生感到很陌生;另一方面教师处理教材不够灵活,太依赖于教材,教法太单一,课堂教学大都停留在封闭的教室里,只重视基础知识,忽视能力培养,尤其是忽

  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与用严重脱勾。

  二、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

  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数学教学向

  生活靠拢,我认为主要是为了以下两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保持在人身上内在的永恒的原动力,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途径是多方面的,

  我想着重从“冲破‘纯数学课’的模式”这个角度来加以说明。

  数学教学要以大数学的教育观为指导,要打破“纯数学课”的界限,联系一些生活实际,一些科学知识,使数学教学与其他各科知识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如讲加减法时,可介绍我国的三级火箭,由于一级火箭推力不够,三级连加起来,推力就能把人造卫星送上天;讲到圆周率,除了介绍祖冲之,还可以介绍1996年用电脑已算到小数点后面42亿多位,还尚未发现它的数学排列究竟有没有规律,讲到圆柱体积计算时,可介绍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灯泡壳中灌满水,再将水倒入圆柱形量杯中,从而测出灯泡的体积的故事,讲到比的时候,可介绍一些黄金比的知识等等。也可把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有意无意地编成题目介绍到数学课来,如奥运知识、利息税、人口增长情况等等,使学习数学与学习语文、常识、体育美术等有机结合,让枯燥的数学在故事、绘画、音乐、游戏等情境

  中,学生不知不觉地领会、掌握、应用。

  这样的课堂教学,打破了“纯数学课”的框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魅力无穷,减少了学生接受知识时的“压抑感”

  和“被动状态”。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

  2、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卫国同志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一文中提到:“人们对数学的需要将发生变化,对具体计算的要求降低了,而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要求提高了;对解决问题过程中,逻辑推

  演的要求降低了,而实际问题模型化以及运用模型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要要求提高了。”

  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课堂

  教学的任务。

  如教学一年级《元角分的认识》,新课结束后,我就模拟了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景,再现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断,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课后还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回家作用:和妈妈一起去菜场买菜,去超市购物,帮妈妈付钱,第二天交流买东西的情况。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又能开阔眼界,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更体验到了学习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

  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学习百

  分率时,我带着学生深入面粉厂、榨油厂和某些其他的工厂去了解出粉率、出油率及产品合格率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寻找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

  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

  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

  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

  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电影教学让数学课“活”起来    下一篇:浅淡提高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方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