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从人本主义教育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7-10-2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长沙市芙蓉区八一路小学 曾姣

  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展望新世纪,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之一。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无容置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呈现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特征的教育技术因之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强调运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规模。实践证明,在某种程度上,它确实实现了其初衷,因而广大教育者对之大唱赞歌,极加美化,教育技术的田野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我们是否应该避开这一切,对现代教育技术作一辩证的思考?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其弊何在?略举几例:

  1、易造成学生能力的抑制和缺损。

  集中代表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类现代化设备,在替代人承担了大量工作,延伸了人体功能的同时,也一步步剥夺了人锻炼自己的机会,削弱了人自身的潜能,人变得越来越懒惰,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离了机器,人将感到无所适从;先进的电脑使许多繁琐的数学运算变得不再必要,多媒体展示可使知识变得形象易懂,因而使青少年的逻辑推导能力训练和积极的想象力受到冷落,长此以往形成的惰性可能导致这方面能力的抑制和缺损,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易弱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奥苏伯尔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原因表现为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②而现代教育技术生动活泼的信息呈现方式等新兴功能是学生前所未见的,它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使学生正常地产生好奇,学生所注意的只是动听的声音、美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而这些现象后面所隐含的内涵价值与本质精神往往被忽略。这样的激发兴趣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大帮助,还可能对学习造成干扰和破坏。对事物的真正兴趣的培养,需要学生对事物本质的了解,要有对事物价值的判断、目的意义的正确把握,要有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课业问题的认知内驱力。

  3、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死观。

  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没有生命力的多媒体机器,离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生命及世界的认识变得虚无空洞。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一种虚拟的环境,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虚拟现实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实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 ③然而这些信息毕竟是虚拟的,是以多媒体超自然、超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往往使学生“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所以威廉·吉布森说:“虚拟的真实只能扩展我们的真实,而决不能取代它。” ④另外,多媒体虚拟现实的超自然的功能,会影响到学生对真实世界的正确认识,学生如果长期面对这种超自然的东西,可能会模糊生与死的界限,认为人死后也可以“复生”,从而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世界观、生死观。

  4、易导致交往上的网络孤独症。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⑤而社会关系首先表现为劳动关系和交往关系。人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人际交往就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必要的和普遍性的条件。不容否认的是,通过网络,学生的交往范围更大,关系更加平等,自主性更强,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和疏远。媒体所传输的只是简单的信息,因学生与他人之间直接面对面互动关系活动的减少,人的态度、情绪、感情在传输中所剩无几,生活的情趣开始淡化,内心烦躁而空茫。这样,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造成的新的“精神真空”就不可避免在出现了。

  教育技术对于学生素质的影响多种多样,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并存。对于这一问题,英国思想家阿伦·布洛克早就指出:“俄国和中国同西方一样,它们全部二十世纪历史都在警告我们,仅仅为技术问题寻找技术性的解决办法,不论多么具有吸引力,到头来都是幻想。人的维度是不能弃之不顾的。”⑥现在,我们同样要问,现代教育依然想对人的维度置之不顾吗?所以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应形成一个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以人本位的教育思想指导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赋予现代教育技术以人性化的特性,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同步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人本主义的教育要求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教育技术与教育管理的关系。

  教育者要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进行综合研究,明确网络技术与教育管理的密切关系。教育离开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无法实现管理的科学化、量化和数据化工程,只能陷入盲目的经验管理。因此只有不断增强管理者学习网络技术的自觉性,提高网络技术的运用程度才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教学管理中,学校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不仅要对专业课程非常熟悉,而且要有较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会同计算机软件专业制作人员,制作出高质实用的教学课件。这本身就是一个利用网络学习和学习网络的过程。

  2、人机对话与师生对话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实现教与学的目标。在师生交流中,教师的一句赞扬的话,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现代教育技术则难以做到。所以,如果盲目地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只注重人机的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那就会使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模拟操作与实际操作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模拟现实,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但如果热衷于模拟操作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就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模拟实验的可信度不高,如果长期让学生接受他们所怀疑的信息,那么必然会使学生丧失质疑、创新的欲望和能力,重新回到机械接受和机械记忆的老路上。

  4、严格管理与理性疏导的关系。

  “网络社会有自己的组织形式、价值标准和规则。完全脱离政府而捅有自己的权力,从而否定国家对网络社会的管理和控制。”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加大校园网建设的力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严格控制色情、暴力软件。同时要组织文化沙龙与辩论赛等活动,进行开放性的导向管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情操教育,使学生既能吸取高科技以及对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知识信息,也促进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优劣,唾弃精神文化糟粕。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

  1、自由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⑦中明确认定: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类特性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人类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主观能动性。从人类存在来看,无论是人类个体还是整体,其活动追求的终极目的,都是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使人类自身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而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正是现代教育技术所要求的最高原则。“外在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是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因此,不等于说有活动就有自由,人的自由是人的活动中的自主性状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开放性。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课本知识的外延和内涵,使各种信息资源、不同主题的信息公告牌、新闻组和电子论坛向任何感兴趣的人开放,无论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文化都可以在这儿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体现教师和学生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信条。学生能够从开放的知识海洋中通过筛选获得所需的信息,通过整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并开放性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3、平等性。众所周知,传统的人与人的交流最大的障碍在于人的差异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避免现实社会无法回避的矛盾,进行一些相对单纯的,非功利性质的精神交流,也就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交流双方不会产生心理上的负担。同时教师根据不同学的学习层次采用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平等地得到发展,学生能够更加心平气和、心安理得地与他人交流。

  4、不确定性。德国哲学、人类学家米切尔·兰德曼说“人的大特定化是一种不完善,可以说,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参考人作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它留出了未确定性。”而着眼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是着力于学生的未确定性,以促进其不断完善和发展。因而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而不是规定学生发展的道路,给出某一发展的模式,教师只能发挥其主导作用,教育学生做人、求知、做事和生存,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也并非要求所有学生个体都按同一标准达到同一发展水平,而是使受教育者在其原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不是为了消除个性差别,泯灭个性,相反,承认差别的存在,鼓励个性发展。

  不难理解,现代教育技术所要求的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在未来时代的具体体现应是培养“人文”与“科技”相整合的人才。因此,以人本位的教育思想来指导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者应当努力的方向。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学生信息技术小组的管理    下一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本特征研究”课题总结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