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精讲、引思、达成”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0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者:周金文 玉山镇玉峰教学点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落实规范教学管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整体推进学生的素质,减轻学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本文是作者在课改后使用的“精讲、引思、达成”三段式课堂教学尝试模式,从“模式的含义”、“模式的背景”、“模式的依据”、“模式的操作程序”几方面进行简介,以求达到优化课程教学模式,真正“减负增效”。

  关键词:模式 含义 背景 依据 程序

  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以落实规范教学管理为起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整体推进学生的素质,减轻学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我在课改后一段时间,用“精讲、引思、达成”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课堂观摩、学生问卷、材料查阅,认为该模式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得到学生的认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学生的身体、心理、个性特长的发展,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得到教师的认可。为使该模式进一步得到完善,提升到理性高度,现将这一模式作简略介绍,供同行商榷。

  一、模式的含义

  该模式将课堂40分钟分成“精讲、引思、达成”三段:“15分钟的教师精讲,10分钟的学生引思,15分钟的目标达成”。重点突出一个理念:“一切为了人的发展”;追求一个境界:“精讲、引思、互动、和谐”;实现一个目标:“落实双基、注重方法”;体现一个策略“面向中间、关注两头”;落实一个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达成一个共识:“创设成功课堂,提高课堂40分钟时效,使课堂成为”自主、活动、生活、趣味、艺术“的天堂。

  二、模式的背景

  与充满活力的课程改革相比较,发现有不少的农村小学,受新、旧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穿半只鞋,走整条路“,把课堂40分钟消费在”半洋半土“之间,即:将”方法时尚化、手段媒体化、结构模式化、过程程式化、授课表演化“生搬硬套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过程当中;教师想课堂气氛活跃一点,但是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既分组讨论,搞合作学习,用课件代替板书,又有教师包办代替,一言堂到底。不知道什么”需要新手段“,”应该用老方法“。在短短的一节课里,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又教师独唱,”鱼目混珠“,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尝试了”精讲、引思、达成“三段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模式的依据

  1.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它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以时间为基本尺度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课堂教学效率定义:”课堂教学效率是为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量度“。

  2.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根本途径在于课堂教学,策略在于少讲多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

  3.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模式的操作程序

  1.15分钟的精讲

  新课程的一个宗旨即让学生掌控时间,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教师必要的精讲和学生选择的接受是必要的,教师需要讲的应该讲够、讲透。比如,在教学上遇到一个较难接受的概念或解题方法时,为使学生少走弯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必须认真地讲,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组织“讨论、合作”。可不讲的,一定不讲,把问题留给学生去思考。该少讲的,就不多讲,尽可能用几句精辟的语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便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思考。这里指出“精讲”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作精辟的讲解,要讲出问题所在,揭示出矛盾,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诱导学生的思维。要讲的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跌宕起伏,使学生听得入神,讲者和听者都如同演戏那样进入角色,使学生能从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并腾出一定的时间,加强基本训练,加强能力的培养。“精讲”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要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精讲”的重点。

  二是结合学生实际,找出难点,决定“精讲”的详略。

  三是在确定重点,找出难点的基础上,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讲解的精力放在点子上。

  2.10分钟的引思

  这一环节是在教师精讲后,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深度、广度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教学已从沉闷到活泼、、单一到多样、枯燥到多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然而从很多的课堂教学中却发现一个令人深省的现象,如今热闹的课堂上学生还有多少静静思考的时间?数学是一种思维的体操和艺术,然而数学课堂上学生不思考,那数学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又体现在何处?新课标提出让学生用数学的脑子来思考,可这目标又如何在课堂上得到实现呢?引领学生有效思考才是有效课堂的生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要培养学生肯思考善思考,使他们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思考,开展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在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在必要的讲解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情况出现时,教师要即时点拨,给他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引导学生思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激发兴趣,引发思考;二是有效引导,促进思考;三是留有余地,自主思考;四是得法养习,善于思考;五是巧点善拨,深度思考。

  3.15分钟的达成

  这一环节是在教师精讲、学生探究、思考、巩固后对三维目标是否达成的检验,是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地将所学的新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过程。

  目标达成的方式也是多元的,主要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中做文章。形式:书面形式、多媒体中出现、小黑板出示、小组形式、引思、探究过程中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

  课堂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不是唯一的,“精讲、引思、达成”三时段也不是固定不变,这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师特长灵活安排。

  为使该模式更具有操作性,下面以四年级《路程、时间与速度》为例,作简单的介绍:

  ⅰ。创设情景,引领新知

  (出示情景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和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显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条件:第一辆2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用什么办法解决?

2.小组交流,明确: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千米<70千米,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

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4.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得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头脑中形成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讲得少而精,短短的15分钟,但是已经足够了。

.指导应用,深化理解:

1.了解速度的实际意义。

 

 

 

飞机起飞的速度大约是(12)千米/分。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最高速度不可以超过(110)千米/时。

2.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需要3小时。那么:60×3180÷3180÷60各表示什么?

3.高速公路上的违章。

据媒体报道:高速交警的一辆流动电子测速车在高速抓拍到1宝马超速车,时速显示为186千米/时。该车947通过甲地,1008通过乙地,两地相距84千米,这辆宝马轿车的时速是电子测速所显示的186千米/时吗?请你计算一下这辆轿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引思有助于学生消化,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弄明白速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用10分钟时间让大部分学生掌握知识,达成目标。

.继续观察,拓展提高

小兰的爸爸要开车从大连到沈阳。下面是小兰搜集到她爸爸本次出行的一些数据和图片,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解决它吧。

 

1.小兰家到高速公路入口车速为800/分。2、在高速公路上的车速大约为110千米/时。3、小兰家到高速公路入口开车需要10分。4、沈大高速公路全长大约有330千米。5、在收费站小兰的爸爸看到了下面的标志牌。

◆这个环节中,对那些中上水平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计算,而对于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完成课堂作业,15分钟时间,目标达成,新知落实,课内基本可以完成作业,根本不需要课外再做无效的重复作业,学生负担得以减轻。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数学学生课堂作业评价的探索与研究    下一篇:关注学情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