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高中写作训练方法举隅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者:陈永刚 深泽乡初级中学

  众所周知,写作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言而喻。在新课程教学理念当中,作文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也是让学生自我心灵得到展示、自我个性得到张扬的精神活动。然而,许多学生在写作中热衷于所谓的作文“体系”、“模式”、“套路”等捷径训练;满足于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抱着“经典”不越雷池一步;甚至沉溺于胡编乱造各种各样“美丽的谎言”当中。这些做法可能在短时间内会见效,因而逐渐成为不少中学生用来应对作文考试而屡试不爽的“不二法门”。素不知这样下去,写作训练已经误入歧途;久而久之,原本淳朴率真的心灵会逐渐变得锈迹斑斑,创作的精神家园会渐渐荒芜萧索,灵动独创的个性也会慢慢地人为斫损了!

  由以上错误做法而衍化出来的主要的写作通病有这么几种:一是立意过高,“政治性”,“思想性”倾向明显;二是思维的盲目从众,不敢独树一帜,形成思维惰性;三是情趣淡漠,缺乏中学生应有的生气和个性张扬;四是写作语言的趋同,或原理,或哲理,空发议论,套用滥用,缺乏写作角色意识;五是写作结构形式上生搬硬套,不顾主题情节的凸现要求而依葫芦画瓢,自鸣得意,等等。

  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沉疴”,我们不能只是责难,而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情趣、思维拓展、精神涵养方面“正本清源”,培养学生的文学悟性、灵性和人格修为,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创造力。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改观高中生当前的写作不良状况,确实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个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改造过程。但如果从平时的文本教学当中便有目的地创设各种训练契机,一者可以促进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二者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情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原生态”情感,达到以文促写,以文养源之目的。

  笔者凭着几年微薄的教学经验,对以上问题作了几番尝试,试作如下粗浅的方法总结:

  一、情趣提升训练法

  该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多项思维,促使其写出内心的自然本真、宣泄原发情感,提升写作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让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引发学生对写作感兴趣是动笔之前必不可少的环节。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具体创设方法很多:如情景设置、智力竞猜、设置悬念、奇闻轶事、名人名言等等。上完《陈情表》一文,可以作如下煽情布置:

  (师)同学们,本文作者陈情于事,感情真挚,令人涕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此情非彼情,乃人生至孝至性之情!姑且不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出发点,但见年迈的老祖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为人子孙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你作何感想呢?无独有偶,在台湾曾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收破烂的哑巴收养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父女相依为命,老的挑担,小的喊卖。就这样,老汉含辛茹苦地将女孩拉扯成人。在女儿成为红歌星之后,酒店老板却不准她再接触贫病交加的养父。在无奈和思念之中,这位红歌星流着泪登台演唱了一曲献给养父的爱之歌。这就是曾风靡一时的《酒干倘卖无》。所幸的是,奄奄一息的老父在收音机里听着女儿熟悉的歌声而含笑辞世了:“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在笔者所任教的班里,那些本来无精打采的学生听着听着都跟着旋律哼唱起来,不会唱的打着节拍,一些女同学脸上已经挂满了泪花。学生美好的情感在瞬间潜移默化,尤其是在文字和歌声中得到了升华。

  第二天,《惊天动地歌女心》、《“孝”过时了吗?》、《辛苦了,老父亲》等作品一一问世,交于案桌。

  二、探究延展训练法

  研究性学习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即“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可见,问题探究的过程就是感知世界,修琢内在,触发情感的过程。所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课本、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某个立意面(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联想、体验、玩味等方式挖掘所研究对象的深层意蕴,进行适度延展,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就可以把这一切变成他们构筑作文大厦的红砖绿瓦。

  在《触龙说赵太后》中,笔者曾应用了此法:

  (师)大家对赵太后这个人物形象应该有所了解吧。但有一处,老师不甚明了:燕后出嫁时,太后“持其踵为之泣”来表明对女儿远嫁的悲伤。书上注明意思:握着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

  这一问,问到了许多学生的痒处:握着脚后跟哭,难道做娘的趴在地上不成?古时有长辈对晚辈下跪礼不成?一时满堂瞠目结舌。

  思忖再三,一生道:这是一个特定礼节,就是迎娶时,母亲必须趴在地握住新娘的脚后跟,名曰“留根”;

  另一生答:可能是母亲心急了,才跌倒在地,顺势抓住女儿的脚,痛哭流涕;

  再一生答:可能是“送新娘”的风俗,母亲抓住女儿的脚,跟现在的握手话别毫无两样。

  争论一番后,有一种看法终于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新娘是站在马车上,跟母亲难舍难分。因为位置关系,母亲站在车下只能“持女儿之踵相看泪眼”了。

  笔者借题发挥:请几位同学上场,来个“现场秀”,如何?

  三个大胆的男生上台:一个作旁白,另两个做起了“母女”双簧戏。满座欢笑,掌声阵阵,经久不息。

  笔者趁热打铁:用你最富真情的笔触,一展《赵太后之别女》的风采。

  许多学生因为在这场探究中感触良多,收益颇丰,所以下起笔来如行云流水,一挥而就。有许多文章文笔生动,感情真切,可圈可点。

  三、“反弹琵琶”思维训练法

  高中生对事物的理性思考能力逐渐加强。在这个时候,加强他们的辩证思维对提高学生的精神涵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反弹琵琶”即反其道而行之。笔者在教学《阿Q正传》之后,作如下训练:

  (师)鲁迅笔下的阿Q在刽子手的刀下“大团圆”了,留下的是后人对这一悲剧人物的反思。他首创的“精神胜利法”从此成为自欺欺人的代名词。那么,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经历了巨大的创伤,你遭逢了难以忍受的不幸。这时你苦于难以自拔,可否对自己轻松地说:“还是忘了它吧!老天爷并不是对我不公,而是对别人不公,痛苦与我毫不相干呀!”这样,或许你的心里会得到一份坦然,一份恬淡。这是否也是“精神胜利法”呢?我们需不需要“精神胜利法”呢?

  第二天,《时代呼唤精神胜利法》、《阿Q,万岁》、《我胜利,我坦荡》之类的奇思异想在严密论证之下纷纷出台了。

  四、网络情境触发训练法

  网络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这种方法是我们平时最常用的方法,其做法是还原文本,通过文字、图象、声音、色彩等感官刺激,强化延展人的心理感受。或再现,或挖掘,或截取,或延伸``````凡此种种,均能在不同程度上触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唤醒写作激情。

  比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在上课之前先剪裁好与之相关的几卷画面:宁静的荷塘、迷蒙的月色、斑驳的树影、迷茫的远山;辅之以几段柔和的音乐(萧邦的小夜曲),让学生能感受到形、声、色的刺激。接着,要求学生分层次分角度描述其“淡淡的喜淡淡的忧”的意境之美。有了深层的心灵追索,然后在《心中的荷塘月色》中下笔,学生就能找到美好的感觉

  五、自然陶冶修炼法

  要写好作文,我们就应该明确认识到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广阔的大自然天地。在美丽的大自然风物中陶冶心灵,净化情感,修炼本真纯美的思想境界。

  情景的陶冶莫过于大自然的美。当学生身处大自然当中,所有的情感意识及智慧,无不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种种景象所蕴涵的哲理关系都可能带来学生突发的的灵感和无限的思考。这一切都是诱发学生写文章的最真最美最灵动的源头活水。

  笔者近几年组织了校文学社,引领学生在风中歌唱,在溪畔流连,在阡陌小径上徜徉,在山高林尖处寻觅古人登高而咏,斗酒诗百篇的浪漫意趣``````学生精神世界得到了美的充实之后,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而又情真意切,就不足为奇了。作文回归了自然和生活,不仅让学生有了写作之泉,同时也有了情趣自我濯亮之泉。

  人的感官感觉到的表象是思维的前提,人的独特的情感又是思维的酵母,而情趣的提升是思维生成的契机。在新课程教学大纲开列的文学书目当中,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品味的好作品。她们融汇了世态百相,凝集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菁华,囊括了千古沧桑。让学生的心随书而歌,让学生的思维随书而舞,就有了他们对生活情趣的透彻感悟,对社会万象的高屋建瓴的洞悉,对人生和万物角色的精密体认。

  让我们的学生从盲从的模式中走出来,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苦闷当中摆脱出来,引领他们扑向文本和生活的“百草园”,去思考,去探究,去修炼,努力使作文过程成为到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培养了生活情趣之后,“以我手写我口”,心口如一,人文和谐,这是一条返朴归真的成功之路。这样就能真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就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家园。这也同时意味着带给了学生一支支生花妙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要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满怀创作的激情,在文学的海洋中必然能够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黄金海岸!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论古诗中的“压缩”与“倒装”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本与课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