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科学探究源于“玩”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玩”这个词,有时教师甚至把“玩”当成是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表现。一节课中总要玩几次,并把观察、实验也全部叫做“玩”。 我觉得在科学课中,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开心,这个尺寸得把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下面我先给大家讲个事例:

  这是三年级下册的一节科学课《感觉周围的空气》要求学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气后用感官感觉空气,并能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从而使学生感觉到空气就在我们身边。课上在学生汇报了想对空气作哪些了解后,进入下面的教学环节。
  师:你有什么方法能把空气放到课桌上进行研究呢?
  生:用塑料袋装一些空气。
  生:拿气球吹一些空气。
  生:我们用玻璃杯扣住一些空气。
  师:好,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课本上只介绍了一种方法,还不如我们想得多。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收集空气,收集起来后,我们大家玩空气,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开始!
  学生听到“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来,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气,有的往塑料袋里吹气,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气,有的还在商量办法。空气采集到后,有的孩子在抛塑料袋,有的相互扔来扔去,整个课堂欢声笑语不断,大家非常地开心。
  当一个孩子用手猛按塑料袋发出很大的响声后,实验室里“啪” “啪”的声音不断,此起彼伏,有孩子互相推推搡搡的,也有互相扔东西打骂的,当然教学一时无法延续。
  “玩中学”希望把孩子从沉闷的书本中解放出来,认为孩子只要通过玩就会学得更好。但是我觉得把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带有盲目性的“玩”的基础上,并不是科学的。孩子们自己动手玩确实很重要,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也确实在一定情境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参与率,但是无法保证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确实有一定的意义。孩子们极有可能动手参与自己感兴趣并喜欢做的事,但却没有学到东西。爱玩、好动可以说是每个学生的天性。我们作为老师就要引领他们去探究新知,还要善于做他们的亲密伙伴,能够和他们玩在一起,并且让他们在玩中去发现问题,去探究新知。如以上事例这样的“玩”,忽略了科学探究的复杂性,压缩了孩子们的思维空间,他们只是处于动手操作的兴奋之中,而认识不到科学探究的复杂性。我在科学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他们的活动具有很大随意性,他们往往把问题简单化,而复杂的有碍于研究的“障碍”,往往不会追究。他们仅仅是在享受动手操作的“自由”所带来的乐趣,而不是在感受探究所带来的乐趣。所以在科学课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研究一个事物时,大多数学生首先受材料的吸引,三、四分钟后新奇感逐渐消失,他们就开始做小动作,甚至去捉弄别的孩子。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在乐此不彼的“玩”中经历科学探究?我认为:
  一、紧贴学生,在“玩”中探究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认为只要把科学教学与“玩”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玩”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让他们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玩“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游戏,比一比,最多能吸多少枚?通过比赛,发现各自的电磁铁能吸起的大头针数量不相同。“为什么不同呢?”“有什么办法让电磁铁的磁力变得更大呢?”学生自发地提出了这些问题。“那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呢?”“你们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反问道。“可能与电池节数有关”、 “可能与铁芯粗细有关”、“可能与线圈扎数有关”……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子提出了七八条猜想。“那你们就利用实验单上的器材,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去研究吧!”于是学生四五个人一组,互相合计着“玩”了一课。其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还经历了小组内的讨论,设计了实验方案,通过小组反复实验,最后,学生终于懂得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线圈扎数有关……整堂课我并没有用条条框框的实验步骤去约束学生,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自由地“玩”。学生不但轻松地掌握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索的一般过程。如今天杨旭东老师上的《摆的研究》,课从学生觉得新鲜、感兴趣的摆钟入手,让学生动手玩玩摆,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从玩摆中发现“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等问题。杨老师接着又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器材,玩玩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可能与摆锤重量有关?“”可能与摆幅大小有关?“等实验。孩子们通过玩各种形式的摆,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摆幅大小无关。整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玩的开心。
  实际上,孩子们只要我们引导得当,他们能从”玩“中学到许多我们用”教“所无法给予的东西。那么,它就是一种”科学探究“!
  二、创设游戏,在”玩“中探究
  传统教学中,学习与玩似乎格格不入,而《科学》课提倡孩子们玩,在玩中学科学。游戏是孩子们玩的最主要方式。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寓科学于游戏,将科学游戏作为体验的过程,如在教学《蜗牛的运动》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学校运动会上的表现,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感,然后从谜语入手,引出蜗牛,接着我就设计一个游戏,先让每位同学带上蜗牛头饰,亲身感受自己是一只小蜗牛,再让学生纷纷提供比赛的项目:慢跑、走钢丝、爬高、负重跑、拔河……又让学生说出进行各个项目比赛所需的材料,以及比赛的规则,最后把学生按蜗牛的运动项目分成几组,利用材料组织蜗牛进行比赛,学生的兴趣高到了极点。就这样,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蜗牛的运动方式,加深了对蜗牛的了解,从中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使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
  三、走入大自然,在”玩“中探究
  新的《科学》课,不再把孩子们局限于课堂中,你可能回更多地在校园、公园甚至马路边、小河边看到孩子们积极探索的身影。如:三年级科学《 认识一棵大树》,学生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都呆在教室里享有”看“图片或”读“教材的权利,而是真正地”学“科学了。他们可以走进大自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真正的大树做最亲密的接触,闻闻树的气味、触摸树的皮肤、测量树的身高,找找树的亲密朋友等等,他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一棵树,迫不及待地向同伴们介绍”自己“的皮肤、高矮等,以及描写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个小故事,如”小鸟在歌唱了“、”蚂蚁在我身上搬家我不会很痒?“……也许大人们觉得很幼稚,但孩子们就是在这样亲自感受的玩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这种开发的课堂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走出课堂,在”玩“中探究
  《科学课堂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要”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进程“特别是学生课外的亲历科学,让孩子在课外通过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科学知识。如在教学《蚂蚁》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课外去捉一些蚂蚁进行探究,了解它的活动情况。过了几天,我召开了一堂汇报课,让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情况进行交流。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有的说:”我用树枝捉蚂蚁,当蚂蚁爬到树枝上后,我轻轻地把它抖到瓶子里。“”我用剩饭把蚂蚁引到瓶子里。“”我用肉骨头抓来了蚂蚁“ ……学生找到这么多的方法真令我惊叹,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又问:”你们在观察时还发现了什么?“同学们执着讲:”我发现蚂蚁有不同的颜色。“”我看见有好多蚂蚁排着队搬家。“”我发现不论大的蚂蚁还是小的蚂蚁头上都有一对小眼睛和一对触角,身上都有六条腿。“”我发现了蚂蚁打招呼是用触角的“ ……学生们就是在课外通过无拘无束地玩,知道了抓蚂蚁的方法,还掌握了不少有关蚂蚁的知识,使他们在自行探究中品味了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长此以往,学生们必将对科学探究喜爱有加,乐此不彼。
  总之,想让科学课堂活跃精彩起来,我们要努力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机会留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发现中学,让科学课成为孩子们玩耍的乐园。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提高课堂实验探究效率的几点做法    下一篇:浅谈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