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主题班会教案

心理健康班会课教案设计

所属栏目: 主题班会教案  更新时间:12-02 点击次数:
文章
来源初中
教师 网 w w w. 91 0w.Ne t

同学们,你们健康吗

教学理念:

  [对相关年龄特征的阐述]

  初中学生正值青春的高峰期,在生理上,他们正在发育成熟阶段,在心理上,初中学生的智力发展己经到达了一定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很深刻且趋向成熟。基于以上两方面发展的原因,初中学生急需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实际上,许多的农村中学,对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的学习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许多学生并不真正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探讨,引起初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兴趣,了解自己是否真正身心健康,是否有心理障碍,有助于他们调节心态,初步掌握心理调节的一般方法。

[对教学活动的宗旨、意义的阐述]

  本课教学活动,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能正确了解自己本身是否身心健康。引起学生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兴趣。通过本课辅导,使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防止心理疾病导致心理障碍,正确理解健康的含义,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培养同学们保持健康的心态,迎接挑战,迎接生活。

教学目的、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唤起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的注意,启发学生们明白怎样才是健康。正确理解健康的含义,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培养同学们保持健康的心态,迎接挑战,迎接生活。

教师目标】

  目标1:通过教学加强青少年生理、心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目标2:以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为主,教师应注意角色转换,积极营造一种宽松、真诚、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与学生密切沟通,提高对学生自尊心要求的敏感情。

  目标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的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尽力做到有趣味性、有启发性,帮助学生对学习心理健康课的兴趣。

【学生目标】

  目标1:了解健康是指身体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目标2:怎样自我调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不健康的心理对学习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教学难点:

  健康的含义;健康的标准;怎样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心理调节有哪些方法?

教学方式:

  1:展示投影和观看录像。

  2:讲述讨论。

  3:短剧、小品表演。

  4:心理训练、测验。

  5:案例分析。

课前准备:

  1:收集学生情绪的例子。

  2:课前编制好短剧,排练表演。

  3:准备投影片资料。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2] 气氛渲染。

  将课室布置为诊疗室的模式,黑板张挂好视力表,人体解剖图,讲台上摆好两张椅子,将最近班上的体检情况统计表张贴在黑板上。表中分栏列出:近视眼8人;皮肤病1人;肝功能异常2人;血色素低2人;沙眼2人;鼻炎2人;轻度贫血3人,心脏病1人;完全正常32人。目的是尽力营造一个医疗所的气氛,强化学生身体有病就要看医生的思维,为下一步心理分析创造动机剌激。

[3] 提问引入,[4] 点题分析。

  同学们,你们说,你们大家健康吗?当中某些同学在患了病,你们就他(她)不健康?是吗?这里所指的并不是这里所列出的疾病(指黑板上的体检情况统计表),这里所列出的疾病我们基本上清楚它们的病因和病灶所在,医生是可以对病施药。我今天要讲的是你们当中某些同学的心理上在患病。虽说体检上没有明显疾病,但心理上可能存在疾病。按国际卫生组织对健康者的定义是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都健康。所以表面上是健康的人,但心理素质不健全的人,也是在患病,是病人。大家说,你们有心理上的疾病吗?大家健康吗?(议论:我是否健康?有什么标准介定呢?)

  什么算是心理上有疾病呢?最近,有关专家对1100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测试后发现,他们当中有10%-40%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地有心理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人际关系不良,个性特质异变和自我行为失当。1、人际关系不良—主要表现出的症状是:自卑、胆小、忸怩、神经质、过分依赖、自私、虚荣、孤独、妒忌、任性。2、个性特质异变-主要表现出的症状是:焦躁、疑虑、惊恐、忧郁、懦弱、颓丧、暴躁、冲动、自暴自弃、悲观失望、心胸狭隘。3、自我行为失当-主要表现出的症状是:时间观念淡薄、不信守诺言、遇挫折或受批评时心理容易失衡、无责任感、自律性差、过分热衷与异性接触。

患有以上心理问题的同学,他们平时也基本上以正常生活和学习,有的学习成绩良好,但在某些时候,特别是在一些生活劳动学习或周围人和事突然有较大改变的时候,都表现出异常的情绪情感和性格,有时使人不可理解,有的甚至酿成不良后果。

【幻灯投影】(心理激荡)

  例一:初二级女同学,因她妈妈在她生日那天骂她几句,便怀疑自己的妈妈是否是亲生母亲,后来进而离家出走。

  例二:初一级男同学,因在食堂打饭菜时觉得有位同学不顺眼,便挥拳相向,错手将其打伤。

  例三:初三级女同学,晚修期间故意违反纪律,到其他课室偷钢笔。

  以上的种种现象实例,都有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5] 理论引入,[6] 强化记忆。(对照比较)

  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心理健康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认为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标准:

【幻灯投影】

①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②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估价。

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⑨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6 条准则:

【幻灯投影】

①力争自我成长。

②能客观地看待自己。

③人生观的统一。

④具有与别人建立和睦关系的能力。

⑤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⑥具有同情心和对一切有生命事物的爱。

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中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幻灯投影】

①乐于学习和工作。

②情绪适当。

③乐于交往。

④接纳自己。

⑤性格健全,行为正常。

⑥适应社会。

  以上六条标准条条都能符合很不容易,但只要以此为努力方向,并在身体上达到健康的标准,那么,你就可自豪地说:“我是一个健康的人!”

[7] 调查分析,[8] 了解方法。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与这个人的心理素质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说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

   

文章
来源初中
教师 网 w w w. 91 0w.Ne t
上一篇:当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    下一篇:《毅力和目标》主题班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