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数学课堂中如何设疑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02-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的设疑就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激情,就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地创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奠定基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从问题的设计着手,精心“设疑”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把握设疑时机,发挥设疑功效

  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时机的选择,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果,把握设疑的时机是发挥设疑功效的关键。课堂上我尝试在这样几个地方设疑:

  1.在新课的导入处设疑。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导入时进行巧妙的设疑,能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吊”起学生的“胃口”,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学习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学生全面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2.重难点处设疑。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的重心和焦点,此处设疑不仅能使学生拓宽思路,还能降低和化解重点难点的难度。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抓住教材这个特定的因素,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巧妙设疑,犹如画龙点睛,学生通过释疑可以一下子抓住知识的要害,加深对知识的领悟。比如学习《勾股定理》中《直角三角形的判定》的内容时,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得到和理解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此处笔者给出了四组数: 3,4,5; 5,12,13; 7,24,25; 8,15,17。设疑是:这四组数满足了什么关系?以这四组数画出的三角形你量量是什么三角形?学生通过计算、画图、测量,直观地得出:若一个三角形满足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则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这个重难点的突破很直观,学生也容易记住。

  3.在教学中易产生混淆处设疑。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对有些知识易混淆从而产生知识的模糊认识,对形成知识系统构成障碍,把设疑的着力点放在此处,能帮助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关联,为学生顺利接受知识创造条件。

  如:教“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时,学生往往对“性质”、“判定”混淆不清,多数学生看作同一概念,于是我设问:“判定”、“性质”是同一概念吗?有区别吗?这样,唤起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注意,并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辨清两者之间的异同,提高了教学效果。

  4.结尾处设疑。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一堂课的结尾并非是知识传授的终止,而恰恰是新知识滋生的开始。为了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望,在一堂课结束时,可根据知识的系统性,承上启下地提出新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如讲《二次函数》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临结束时,结合这节课学习的三种方法表示二次函数在解决函数类实际问题的优缺点后,我提出:我们在九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后,可以解决商品出售的利润问题,当时并没有提出利润最大的问题。现在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知识就可以解决利润最大的问题,这将是我们下节课开始学习的内容。这种结尾的创设必将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课后认真探索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5.认知冲突处设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通过设置特定情境,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学生便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大胆思维。传统的课堂总是学生面对黑板,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自己的主动思维,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就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主动探究新知识,同学之间共同探讨,思维更加灵活,提高其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

  6.从矛盾开始处设疑。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二、巧用设疑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科学的方法是解决问题、提高教学功效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功效,就必须掌握科学的设疑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设疑技法。

  1.比较设疑。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设疑,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设疑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自学中弄清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品味到了自学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激起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纠错设疑。把一些学生易搞错的问题,以错题形式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对错题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克服此类错误的发生,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3.拓展设疑。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总之,数学课堂设疑是数学课堂上的一门艺术,它对教师的基本功也有很高的要求,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数与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