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历史计划总结

中学历史教学随笔

所属栏目: 历史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0-06-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学习历史知识,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初中的历史课却不受学生欢迎。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历史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点的学习,忽略了学习过程,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历史纯粹是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也压抑了他们个性的发展,窒息了他们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很少。这种教学使历史课沉闷而压抑。因此,改变这种状况,适应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已成为历史教学刻不容缓的重任。而历史课改的核心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历史课从学生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进行主动探究式的富有个性的历史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积极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和努力。

  一、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变枯燥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愉悦的主动探究式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历史学习的过程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有积极的态度或高期望,在平时教学中经常用微笑、手势、语言等方式进行肯定和鼓励,学生就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潜力,用内心的体验与行为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努力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在与学生交流的语气上,尽量用平和的、商量的、欣赏的口吻,让学生感到这仿佛是朋友间的谈话。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的心态完全开放,思维十分活跃,他们的回答总能给人惊喜,学生的潜力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并且通过师生间的这种交往,让学生体会到了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宽容,同时受到了激励和鼓舞,师生关系也走向和谐、民主和平等。在此基础上,师生间的教学关系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彼此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是以学生学习的伙伴和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同时也能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到许多,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初中《世界历史》第一册《人类历史的开端》这一课,属于阅读内容。但是,这一课对于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首先发挥了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一些问题:“你知道关于人类的起源有哪些传说吗?”“人类到底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是怎样进化发展的?”“关于人类的起源还有哪些说法?你赞成哪种说法?为什么?”······这些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导火索。他们积极动脑,纷纷展示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知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他们在当今网络时代所获得的信息之多,令全班同学和我都有眼界开阔、耳目一新之感。不同的观点此起彼伏,竟成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会。他们的临场应变、语言表达也发挥得酣畅淋漓。这是意外的也是预料中的发现和收获。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我不时发挥“平等首席”的作用,适时调整,引导他们的思维朝科学靠扰,向课本外更广阔的天地发散。评价时也不是简单地判断“对”或“错”,而是肯定他们的知识丰富,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鼓励他们在课余继续搜集信息,并关注科学界在此方面的动态。在这堂课上,师生互相学习,气氛热烈而轻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质疑精神、竞争意识也在课中被充分激发,历史课堂“活”了起来。课后,一些学生意犹未尽,多次将他们搜集的资料同我交流并探讨,这正反映了新课程的更深入学习的理念。

  二、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让历史学习自觉走向科学,走向创新。

  新课程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关注学习过程,并不表示忽略甚至放弃学习的结果。如今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渠道很多,而各种信息又混杂在一起。这样,学习很容易因为不能合理鉴别信息而陷入现代信息的困惑中,甚至将错误信息照单全收。因此,帮助学生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分析,指导他们对有用信息合理组合才能有利于我们说明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综合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是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同样,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这一课中,一些学生提到了“女娲造人”、“上帝造人”等传说,也有一些学生则坚持“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在这里,传说和史实各想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争得一席之地。因此,我及时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带大家做了个“传话”的游戏,启发大家来思考“传说与史实的区别”。结果,实践出真知,无需作更多的解释。他们的体验是最真实的,也是最珍贵的,是无法替代的。这比罗列一大堆古猿进化资料更有说服力,他们很自觉地站到了科学的立场上。此时的学生已不仅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是与老师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了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有人认为人类的祖先可能来自海洋”这一说法,鼓励他们通过上网、阅读等多种方式查找资料,并结合课本上的观点,大胆设想,合理推断,表达个人见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让学生对书本大胆质疑,而不是生搬硬套,被动记忆,让他们超越课本,超越老师,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创设可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历史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创造成功。

  历史教学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口动手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培养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让他们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示与众不同的想象和创造。

  在学习《金字塔的国度》一课时,为使学生对古埃及的奴隶制及文明成就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客观的评价,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假设现在这里就是古埃及,你们是古埃及的工程师,请你设计一座金字塔吧!”这个作业让学生既惊奇又兴奋。因为金字塔目前在科学界尚有许多猜测和探索,许多的难解之谜让人更觉金字塔的神秘;在建筑领域也是一种奇迹。但他们敢于尝试,也乐于挑战。于是经过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他们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上网下载有关资料,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阅读《世界五千年》等相关的一些课外读物,进行资料的汇总整理。然后,组内分工,设计绘制图纸的,负责进行材料预算、劳动力预算、辅助工具预算及工期预算等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最后,各组将金字塔的设计方案在班内展览交流,并作出设计说明。他们的作品也许是稚嫩的,甚至是是不合理的,但他们的大胆设想和创造能力却是令人钦佩和感动的。这样的历史学习,学生们走出了课本,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积极的探索中,走进了合作的劳动里。全班学生几乎全部参与,在经历了动手、动脑、动口等方式的学习后,既有了学习的辛苦体验,也有了作品展出的成功体验,更有了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同时,在交流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小组间互相竞争,也互相置疑,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好奇心、探究心、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在参与中、设计中、创新中、争论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在这里,最重要的已不是“金字塔”的设计,而是学会了分工与合作,学会了许多历史知识以外的东西,人人都有了成功的机会和快乐。学生们成了历史学习的体验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历史学习成为人性化社会化的教育。

  有关专家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环境或适当的方法。历史课所学的虽是过去的东西,但学生同样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不同的体验,并且可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当然教师的关注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金字塔”的设计后,一方面他们有了合作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他们还有了一个更震撼他们心灵的体验,即对书本上“金字塔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的理解。通过亲自参与查资料、设计、预算等,他们真正感受到了金字塔设计的不易,金字塔建造的工期之长、耗资之巨、施工之艰及古埃及奴隶命运之悲苦,也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今日的青少年所处环境之优越、科学之发达,从而理解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是无数劳动人民的创造和推动的结果······这远比教师空洞的陈词和书本上的描述有说服力、震撼力。在这种体验中,他们走进了历史,又走出了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时代的骄子,是未来的开创者。这正是课改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

  有调查表明,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排在前三位的是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这些已不用怀疑。我相信,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它的涵义无限宽广。我也相信,在课改中被激活的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能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下一篇:历史学科教学开放周教学反思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