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诚信教育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20-06-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陈锦鹏

  摘要: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中华传统美德数不胜数,其中诚信这一美德极其重要。诚信作为国民立身之本,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就初中生而言,其思想与三观的发展尚未成熟,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培养。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融入诚信教育,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诚信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教学的效率及质量[1]。本文通过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下的诚信教育情况,简要分析初中生存在的诚信问题,以及加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以此完善诚信教育工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诚信教育。

  正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与中华传统美德深度融合具有现实意义和教学意义。作为传统美德之一的诚信,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对于人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对于诚信尤为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将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之一,而十九大报告中直接将诚信由道德层面上升至法律层面,由此可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诚信教育,是迫切并且不可缺少的。

  一、关于诚信的概述

  (一)浅谈诚信与诚信教育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到诸多我国传统典籍的青睐。那么,何为诚信?在我国古代,“诚,信也;信,诚也”,此言出自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对诚信在道德层面的解读。在如今的现代社会,诚信一词,离不开法律和制度的影响,存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内涵。

  何为诚信教育,当今的学术界尚未给出统一定论,多数的学者认为诚信教育是以诚信为主要核心进行的以提高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道德素养的引导性的教育活动。诚信教育虽不同于传统类别的教育,但也离不开教育的本质,无论是诚信教育还是传统教育,都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人做到知行合一的社会活动。

  (二)在《道德与法治》中进行诚信教育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是通过对于大量具体案例来引导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课程。因其立足于生活实践,能够轻易的让学生将教学素材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八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中第四课所涉及到的“诚实守信”,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融合,将教学知识点赋予生活的气息,并在往后的学习中,大量运用学生生活作为教学的基础,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成对于学生诚实守信的教育[2]。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诚信教育是不可避免的,其意义也是影响深远的。

  第一,促进初中生思想道德的建设。初中阶段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其他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如若诚信教育再有所缺失,则将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在思想道德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初中阶段诚信教育的良好进行,有利于学生个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完整性。

  第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需要我国公民努力培育积极践行,诚信又作为其价值标准。而初中生作为我国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为之担负起表率者的重担,积极提升初中生甚至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

  第三,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诚信有些十分重要的作用,大至国家发展,小到个人价值,其中也包含对于市场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国面对无限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重大挑战。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拥有立足之地,诚信不可或缺。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初中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道德与法治》中诚信教育的现状

  (一)初中生诚信意识的缺失

  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并不代表学生不理解诚信,而是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嫌疑,做不到知行合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或多或少说过慌,由此表明,学生诚信的意识层面与行动层面存在差距,发展速度不一致,导致学生在心知诚信的重要性的前提下出现违背诚信的情况。再加上外在因素,如,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使得诚信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二)诚信教育教材存在缺陷

  首先,诚信教育的内容在教材中,往往缺乏系统性。在人教版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相对系统化的诚信教育只有上述提及的八年级下册一书中的诚实守信一课,其他诚信方面的内容分布于教材各处,过于碎片化,容易造成学生甚至是老师的忽视,不利于诚信教育的教学。

  其次,诚信教育的教材未能与时俱进,缺乏时代性。《道德与法治》基于生活实践,如果书中案例具有一定的年代或者和学生现有认知不符合,不利于学生对于诚信的理解,教育成果微小。

  (三)教学方式的存在问题

  《道德与法治》对于初中生来讲,自身存在相对枯燥的缺点,再加上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缺少创新,难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对于诚信的理解不够深刻,从而做不到诚信的知行合一。

  三、对于《道德与法治》中诚信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的实践

  学校开展诚信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诚信教育的关键在于践行实践,口头化、书本化的诚信教育未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诚信教育需要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诚信。当然,诚信教育需要懂得变通,毕竟诚信问题复杂多样。

  (二)教师重视诚信教育现有教材

  教师需要重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与考点知识地位一致化。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是进行诚信教育的资源储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践、时代背景相符合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教学。此外教师更需要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适当创新,提供更具有实效性和切实性的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领悟到诚信的真实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诚信水平和道德素养。

  (三)升级诚信教育方式

  关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一直在意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地进行升级创新,期望达到全方位适合学生发展和完善的教学策略。对于诚信教育教学过程中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完善。

  1、实施案例教学法

  根据《道德与法治》基于生活实践的特点,采取案例教学法,以事件案例为主要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与应变能力。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为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以提升,能够对于各个案例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用此方式教学诚信,使得学生充分理解诚信的内涵与本质。

  2、开展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充分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一点,与诚信教育的关键点相吻合。设置合适的教学场景,使学生深入其中,以此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其获得最直接的情绪感知,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3、落实品德评价法与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评价法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品德能够健康地形成或发展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的落实,能够全方位考核学生的诚信实践,有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诚信观,为其人生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品德修养指导法是由教师作为引导者,让学生通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与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修养逐步完善的一种方式。该方法的落实,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改善问题,能够有效且快速地提升学生的诚信水平,并保证其诚信质量的优越性。

  总结:

  荀子曾曰:“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诚信是一个人高尚的人格力量;也是一个人良好的形象,是青少年,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因素[3]。《道德与法治》作为诚信教育的平台,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发挥、发展它的作用。关注诚信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宣传诚信理念,将这作为立身处世根本的传统美德真正立足于人民心间。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思品课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的讲授    下一篇:浅谈思想政治课堂上的爱国主义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