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幼儿园教育论文

试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策略

所属栏目: 幼儿园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20-07-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给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带来了崭新的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如何实现观念向行为的转化提出了丰富的课题,提供了有利的操作依据和评价标准。如《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新《纲要》为幼儿健康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依据,从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每个幼教工作者不必须树立的一种现代保教观念,它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尊重儿童个体发展的现代理念。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的,这种矛盾从婴幼儿期就已开始,并对成人时期产生影响。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而且对他们未来的方方面面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幼儿理解、认知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在操作上有区别于其它教育阶段的特点,因此在实施中的策略研究显得至关重要,下面就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关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与一日活动的融合性:

  1)、与游戏活动的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自主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过程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有利于自我意识,开朗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规则性较强的游戏中,幼儿学会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较好的促进其意志品质的发展。

  2)与教学活动的融合:

  在《纲要》各领域的内容与目标中,细细分析都可以看到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要求,这就从指导思想上看出健康教育需要与其他领域相融合,因此各领域教学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因素以及随时出现的教育契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可通过对本班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经验的分析,将心理目标与某一领域目标有机融合,如:“自我意识”的教育,可围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内容在不同阶段的幼儿,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重点地循序渐进地进行。

  3)、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日常生活活动分散、随机、渗透性的特点,为教师对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心理氛围为幼儿带来安全感;生活环节中幼儿自理能力的习得,有助于独立意识的培养;对个别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给与适时地辅导与帮助。

  2、各类资源的整合性

  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幼儿家庭、社区到课程、教师、幼儿这些教育资源中蕴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些资源通过相互的统整,发挥各自的优势,则能有效地丰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如:幼儿园根据不同家长特点与需要开设专题的心理辅导讲座;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教师与家长作为幼儿成长的启蒙之师,在幼儿阶段对其健康心理的形成作用毋庸置疑,因此他们的人格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只有家园一致,通过周围良好心理氛围的营造,以及对其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使心理教育事半功倍。

  3、各种方法的互补性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呈现的差异性,以及不同阶段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因此教育的方法也随之出现多渠道,多形式,且需要互为补充。如:为个别幼儿建立个体发展档案,了解儿童的需要与发展,发现每个儿童心理成长的特点和潜力,为幼儿记录富有个性的成长轨迹;针对有些幼儿出现的心理偏异倾向,通过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游戏治疗,防止心理疾患的形成。在集体的教育活动中,探索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养成性、补偿性等模式。同时在医学、心理理论与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的转变。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需是整体性的,高度整合的教育。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表述许多专家众说纷纭,但仔细综合,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积极的情绪特征。②良好的意志特征。③对现实的态度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④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以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其他领域融合的同时,还由应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几年的研究中,我们认为制订不同年龄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有重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至关重要。根据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我们从自我体验,社会适应体验两方面制定目标。

  2、探索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

  《纲要》中每个领域的指导要点均鲜明地提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关注已有经验的指导策略,因此也应将主体体验观作为心 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的核心观念,在我们的探索研究中,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经验为主体,让幼儿在亲身经历中,激活已有的经验,进行主动、积极的感受、体验,获得丰富的自我、社会适应体验,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在模式研究中,我们主要以养成性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景,及提供的外界刺激中引起内心的冲突,通过感受、体验,分享,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内容。我们主要以集体教育的组织形式为研究重点,以幼儿在体验中所处的主客体位置分为以下两个具体操作模式:

  1)、游戏式体验模式:根据总的心育体验目标,围绕其中一个核心目标,设计有规则的,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的游戏,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在反复的操作、体验中获得经验,心理品质得到优化,如:在中班“解绳结”的游戏中,核心目标是遇到阻碍与挫折不退缩,原意尝试解决,教师提供了不同材料所结的、难易各异的绳结,确立规则:在规定时间内解绳结,解开一个得一颗星星,教师在交代解绳结的方法以后,幼儿自己选择绳结来解,一遍游戏后,教师与幼儿讨论,分享感受,讨论围绕你是怎样解开绳结的?,你遇到解不开的绳结时心里怎样?,怎样做才能解得多?等展开,然后再进行游戏,孩子在一遍又一遍的游戏中解开难易各异的绳结,每人都在不同层次上获得成功。类似此类游戏,我们都先根据年龄特点,儿童的发展需要设定心育目标,设计游戏玩法,然后依据交待规则----幼儿游戏(体验)----分享讨论---再次游戏(体验)----交流感受(缓解释放)等这一过程模式进行,两年里,我们共设计了近100个心育体验小游戏,由于其目的明确,易于操作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2)、情境式体验模式:教师根据心育目标,选择、创设特定的情境,使认识主体在实践中把自己覱时变为现实的客体,作为客体中的一分子去生活。在这一活动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情感迁移,激起内心的真实感受,达到“心”临其境,融“我”入境的体验效果。如:大班活动《盲人走路》,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实践环节的组织,通过模仿盲人和帮助“盲人”的活动,教师让孩子体验到了盲人的心理状态,产生了真实的心理感受,使幼儿自然的进行情感迁移,体验到帮助别人与被人帮助的心情,丰富了幼儿的感受,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幸福感。此活动模式中,引起幼儿内心感受的是特定的情境与事物,教师要创设情境,有目的、用重点地引导幼儿积累多种心理感受与体验,从而培养积极的情感,良好的心理品质。

  3、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的辅导方法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个体取向,主要是培养“健康的自我”,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由于个体之间心理发展存在着差异,我们要在关注、发现每个幼儿心理成长的特点和潜力的同时,还要研究适合于不同年龄段与不同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方法与形式,使每个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现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1)、设立心理角:针对不同年龄心理教育的目标,创设、选择适合幼儿操作的,有利于心理品质优化的环境与材料,如:某幼儿园的“快乐心情小屋”,教师将小朋友带来的有趣的玩具与图书,放进去,让孩子在游戏时间进去分享,交流快乐的事情。

  2)、幼儿园设立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获得情绪上的松弛,最终认识自我,学分控制自我。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引进的问题较为有效。

  3)、建立幼儿心情日记:为每位幼儿准备一本心情日记,在每天适当的时间请小朋友记下自己今天的心情,并与老师、同伴分享、交流,学会面对不同的心情,丰富幼儿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应该看到,随着对幼教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活动的深入开展,在《纲要》的指导下,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摆在我们面前还有待深入思考与研究的课题,我们要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研究适合幼儿园的心理辅导策略,以自己的实践推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感知与体验有效丰富幼儿音乐活动的探索    下一篇:幼儿教育中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