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物理论文

谈课堂引入之趣味性物理实验

所属栏目: 物理论文  更新时间:2021-02-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把趣味性物理实验作新课引入,这样在学生和新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具有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标,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学会学习方法。

  关键词:趣味性物理实验 新课引入 兴趣和愿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新课程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新课程的引入时,应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在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事物、现象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好的开端就成功了一半,一堂课也是这样。新课的引入,如物理中的魔术,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吊起学生探究谜底的胃口,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学好物理知识。

  去年我参加了2012年广西民师院“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培训物理班学习,在研修学习期间,听了韦金明老师《初中物理的特色资源(趣味物理实验)》,从中我认为趣味性物理实验能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如果把趣味性物理实验作新课引入,这样在学生和新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具有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标,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学会学习方法。

  一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用了一些趣味性物理实验引入新课,效果不错。

  一、奇特现象引入法。

  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引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引入新课。这样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的思维也会活跃起来。

  例1:讲《蒸发》一节时,一开始用手蘸酒精在黑板上写“蒸发”二字,很快不见了。学生迫切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进而产生了学习这一节的兴趣。

  例2: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引入

  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比赛引入法。

  利用有趣的比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和出乎意料的结果的形式引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例3:讲《摩擦力》这一节时,我选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生和我们班力气最大的男生利用一根塑料水管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结果:男生大力士却输了!是因为我事先在男生握塑料水管的一端涂上了润滑油。究竟是谁帮助了这位女生取得了胜利?从而引出摩擦力。在比赛中课堂气氛及学生的思维都异常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4:二力的合成——拉健身弹簧引入。

  黑板前挂了一只健身拉力器,请一位同学上来拉弹簧的下端把手,要求拉到黑板上划线的位置(请一位力气小的女同学,没能拉到位)。这位同学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没能完成任务。谁能来帮她一把?(实验:两位小同学共同用力把弹簧拉到了线下)。哪位同学能独立地把弹簧拉到线下?(上来一位同学完成)。这位同学的力气不小,一个人就顶上了两个小同学的力气。换句话说,把弹簧拉到线下,他所施的力与两个小同学共同施力的效果相同。当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物理学上就把这个力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由于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往往受多个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用一个力来代替几个力,就会使问题得到简化,因此求合力是很有意义的。

  三、暗箱引入法。

  所谓暗箱是指内部结构和原理不清楚,可以通过输入某种信息,从获得的输出信息中推断该系统的可能结构模式和原理。这种研究方法就称之为暗箱方法,利用它创造的神秘感可以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积极思维,同时可以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例5:能量的转换与守恒——听话圆筒引入。

  这是一只金属圆筒,称之为听话圆筒,我把它沿台面滚出去,看一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演示后学生奇怪,滚出去的圆筒还会滚回来,而且还反复地滚来滚去?原来筒里面有二根橡皮筋中间拴着一个重物。为什么这样的结构就会产生这种奇特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学习了下面的课题,这些问题就不难解决。

  四、解决实际问题引入法。

  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形式引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例6:“引言”中的演示实验——惯性,趣味性很强。在演示这个实验时,为使实验效果好,杯子应固定在桌面上(抓在手上不可靠),当教师用木尺敲击硬塑料片时,前排的一个学生不自由主地用手做接的架势,他担心鸡蛋会掉在他面前的桌面上打破。突然鸡蛋落到杯子里,学生一阵紧张后又兴奋起来。

  例7:“我手中拿两条黄色的链子,我怎么知道哪一条是金链哪一条是铜链呢?”从而引入密度这一节。通过学习完本节知识,测出密度,判断哪条是金链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例8:灯泡亮度的影响因素

  教师演示:示教板上将L1“220V,100W”与L2“220V,15W”两灯并联,接入照明电路中,观察两盏灯的发光亮暗情况。

  现象:“220V,100W”的灯亮一些。

  将L1“220V,100W”与L2“220V,15W”两灯串联,接入照明电路中,继续观察两盏灯的发光亮暗情况。

  现象:“220V,15W”的灯亮一些。

  师生共同分析:

  (1)、 L1、L2两灯并联,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由于并联电路要分流,两灯规格不一样,这样通过两灯的实际电流可能不同,所以猜想灯泡的亮度可能与通过灯泡实际电流的强弱有关。 L1与L2规格不一样,L1的额定电功率大,看到现象是L1比L2亮,故猜想灯泡的亮度可能与灯泡的额定电功率大小有关,即可能额定电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2)、两灯串联,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联电路电流强度处处相等,由于串联电路要分压,两灯规格不一样,这样加在两灯两端的实际电压可能不同,所以猜想灯泡的亮度可能与灯泡两端实际电压的大小有关。另外,L1的额定电功率比L2大,两灯并联时L1比L2亮,而两灯串联时L2比L1亮,由此看来,灯泡的亮度与灯泡的额定电功率无关。

  综上所述,灯泡亮度的影响因素有可能由U实、I实共同决定,又因为P=UI,即灯泡的亮度有可能与灯泡实际消耗的电功率P实有关。接下来的课堂内容就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动手测量小灯泡实际消耗的电功率,并探究灯泡亮度与灯泡实际消耗电功率的关系。

  五、配合故事引入法。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并做一些模拟演示,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

  例9:大气压强——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

  这儿有两个橡皮半球,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半球拉开?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这是为什么?其实,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抽气以后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拉开,谁知道我是怎样把它拉开的?——放气(教师演示)。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球的周围有什么?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

  六、实验复习引入法。

  利用实验复习,既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又可以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10:阿基米德原理——复习浮力实验引入。

  取出实验装置,回忆上节课实验过程。当我们把重物从空气中像电视慢动作一样地逐步放入水中,想一想,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猜想一下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演示: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加)。按照你们的说法,也就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有关,是吗?请再看一遍演示。当物体浸没水中后,浮力就不再改变,显然不能认为浮力与深度有关。

  那么,在上述的实验中,除了深度改变外,还有什么因素在改变呢?物体浸入水下的部分在改变。未浸入时浮力为零,随着浸入的部分变大,浮力也就变大;完全浸没以后,浸入的部分不再改变,浮力的大小也就不变。二千多年前,阿基米德为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任务——辨别皇冠的真伪苦苦思索,当他洗澡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浴缸的水被溢出时,猛然想起了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跟排开的水的体积相等,他欣喜若狂地喊到:我想出了,我想出了!从这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吗?——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或者说,与排水量有关。

  当然,实验引入的类型很多,同一个课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引入方法,可以灵活多变地加以应用。教学中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课堂结构和学生的情况作选择的依据。

  趣味性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比一般演示实验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不断深化与积累,自然产生出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如果趣味性实验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话,教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还能高效地完成了课堂知识教学的任务。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随堂实验的实践与探究    下一篇:提高物理探究实验的有效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