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自主探索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1-06-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探究性学习方式,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其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1、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自主探索的前提。只有心里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运用自身的知识积累、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即所谓的“点到为止”,将思考和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解决,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例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先出示几组平面图形的纸片,组织学生依次比较每组中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通过观察、折叠、剪拼、数方格等,在一次又一次的疑惑、探索、成功中理解“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从而引出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例如:教学“平均分”。出示例题:把8个桔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桔子?(1)、想一想,分一分。用圆片或小棒等代替桔子,想办法分一分。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2)、说一说,演一演。指名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3)、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讨论分的方法的异同。在此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想一想、演一演、议一议,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去获取感性知识,去尝试、比较、分析,从而自主探索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操作方法。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请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学生1: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学生2: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接着让学生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小组讨论交流)学生3:顺着时针转的。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1、突出过程,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决定购一些体育器材:35元的足球,12元的羽毛球拍,20元的小篮球,2元的跳绳,15元的乒乓球板,2元的象棋……请你帮助班委计划一下,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并且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能够得出结论。教师再充分板出几种方案,如有的同学说买足球2只、跳绳20根,就列式35×2+2×20,教师稍加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享受到了乐趣,而且探究到了规律。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提供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性。

  2、设置冲突,开启学生自主探索的源泉。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根本原因。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先让学生上黑板画两个长方形,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一个大?为什么?再在长方形演示器上演示这两个长方形,再在学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公式后,提问:长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再出示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想:怎么求面积?又出示已知周长和长的长方形,思考:如何求面积?还可以出示已知面积和长(宽)想:怎么求周长或宽(长)?最后出示:怎么才能用最小的篱笆墙围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面积?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认知冲突不断,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不但尝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而且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3、因材施教,保证学生自主探索的广度。

  在课堂进行学生自主探究时,很容易使课堂成为一部分中上等学生的舞台,而另一部分后进生,却只是一个配角,有时其充量是个观众。他们已经被中上等学生的“阴影”覆盖,这是违背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的。所以老师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在课堂上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可以自主学习。如在数学“求剩余、求相差”的应用题,可以设求:“水果店里有桔子425千克,梨385千克,苹果176千克,_______?”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主探究。中上水平的学生可以填出又多,而且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进行解答,后进生也能填一些较简单的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思考,每人都能自主参与。

  三、指导学法,使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也不应该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带领他们一起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使他们形成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比的认识”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掌握学习方法:(1)旧知联系:让学生回顾分数的意义,除法的意义为学习新知铺垫;(2)抽象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概括出比的意义;(3)归纳学法: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并归纳出学习的步骤:第一,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第二,找到相同点总结新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应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数学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场所,另一方面他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它应成为共同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激发学生针对数学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他们敢想、敢说、敢问,学会比较,学会分析,善于创新。例如:在教学“比多少”一课时,在学生看图设问之后,可以让学生四人一组,看书上的情景图说出:“你认为谁多?多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活跃。有的说:“我是用连线的方法,一个男同学对着一个女同学,最后发现男同学比女同学多1人。”有的说:“我是用数的方法得出来的,男同学10人,女同学9人,10比9多1,所以男同学比女同学多1人。”……最后,在学生的信息反馈之中,归纳总结出“比多少”的两种方法和“数一数”比法的三个步骤。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新课的教学从“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群言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数学课堂成了“百花斗艳,百鸟争鸣”的学习乐园,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天地。在上述过程中,由于教师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有意识地进行了学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应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教师要充分起好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探索的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表面上是耽误了一些时间,实际上是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速度和转换率,使师生都体验到探索的趣味,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具魅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数字资源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