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浅谈怎样让农村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1-10-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良好的习惯对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为人还是处事,毫不夸张地说,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有很多的学生其实只要用心去学习,完全可以将成绩提高,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有能力的孩子们的成绩迟迟不能提高呢?当然这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习惯的养成是影响因素之一。那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就是在长期反复的活动中逐渐养成的一种行动方式。它包括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等。其中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从事学习活动的特殊倾向。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学习,把学习放在首位,以学习为重;并在学习生活中形成固定资产的态度和行为。养成学习习惯是小学生最重要的的功课之一,尤其在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的学习习惯,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特殊意义,而且对他们将来的的学习和工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方法呢?以下是我多年来当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些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按一定的规矩做事,并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例如小学生并不能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生活都缺乏父母的指导和监督,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早读前写作业,中午到学校听写词语等,教师或班干坚持督促,几周后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在课堂上,教师要从结合儿童的心理学特征出发,让学生在学中玩,在乐中学,从而避免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乏味疲劳这一现状。还可以从本班的实际情况出发,例如有的班级学生喜欢听故事或比赛,在上课时教师可适时的创设类似的情境,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

  三、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不断的在学习中得到肯定认可,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班级中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缺少自信心,特别是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心里总觉得数学不如别人,上课不敢发言,日积月累,这种自卑心理必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容易养成懒惰的心理,针对这种自卑心理,其一教师可在上课 时多让他们多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并对其回答及时肯定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其二教师要与学生融洽相处,经常 与学生个别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四、注重学生专心听课习惯的培养。

  上课专心听讲就是在上课时,坐得稳,静心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听得入耳、入心,边听边思考,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听课的习惯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老师反复练习,及时提醒和评判。同时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以建立起良好的听课习惯。例如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老是爱摸抽屉或跟别人说话等,要纠正此坏习惯需要老师长期努力才行。上课时教师老师要时时提醒学生坐姿,在学习新课前,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学习例题强化新知,通过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问题引导学生养成动脑的习惯。其二,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在课前向学生提出听课的要求并做到严格要求,反复提醒。其三,班主任经常与科任老师交流统一指导教育。

  五、注重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做题时,有些较简单的题目,不应该错的也做错了,让老师觉得很费解。例如低年级计算中,学生加减误算、乘除误算的情况较多,在中年级常有学生把很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作一步应用题解答,或者两步只作一步,漏掉一步,在高年级的解决问题中,学生常把单位“1”判断错。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没有审题的结果。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审题习惯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同样重要。究其原因低年级一方面以儿童识字量少,理解的水平低,思维缺乏深刻性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以学生做题急于求成,不愿审题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教师要从低年级起,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建立解题的基本程序,如审题—列式—计算—验算—做答等,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整体把握题意,逐词析义,以求审题的准确性,长期这样坚持,可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六、注重学生作业习惯的培养。

  据有关资料统计89.6%的同学认为家庭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这一部分学生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解答,还有3.2%的同学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追其原因,这就是一个学习氛围问题。针对 这一问题的解决,我观察发现我校的有些班级就做得很好。如有的班级学生中午到校已经基本形成习惯来做一点基础练习,主要是口算、计算练习,在这种练习环境中学生倍受感染,自做互改,很快收到成效,全班集体计算能力增强,做题氛围浓厚,学生积极性高涨。还有的班级每天无论是早读还是中午都自发的在教室里看书写字,而且已经养成了静心的好习惯,中途没有出去玩的,学习氛围相当浓厚,这样班级的基本功都很扎实,其中良好的作业习惯的养成起着重大作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和老师长期的训练也是分不开的。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人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关键阶段,家庭、学校、社会要联合起来、多管齐下、综合教育。其中,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条件,三者缺一不可,既不能相互代替,又不能彼此脱节。在三者共同努力下,培养我们的孩子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最终使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学习,既学会生活、又学会发展。总而言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是他们健康成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我们共同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吧!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策略    下一篇:浅谈如何办好学校的食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