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科学计划总结

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所属栏目: 科学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2-09-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科学学科的学科性质使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其他学科有许多不同,它更多地需要学生的经历和感悟。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小学科学课程理念提出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也恰恰是孩子创新能力的源泉。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声音”,点燃创新之火

  牛顿曾说过: “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与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同,对待相同的问题都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作为老师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声音”,不禁锢他们的思想。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

  ,他们的小脑袋里会出现许许多多猜测性的答案。如在《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时,教师出示两个量杯,里面放着同样多的液体,然后教师在里面各放入一个大小差不多的马铃薯,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猜猜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答案——“是水的多少产生的。”“是马铃薯的大小产生的。”“是两个杯中的水不同。”等等。孩子们的答案多种多样, 而这恰恰说明学生的思考是积极主动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就会想到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是正确的。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想法进入到学习探究活动去,使思维进入兴奋点,具备了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的心理条件。

  二、创设多种探究活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以探究活动为主导,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究其根本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的开展要注重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课堂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去验证自己的观点。如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沉和浮》一课时

  ,在学生观察到两个两量杯中马铃薯的沉浮不同后,学生们马上就有一个内部需求——想办法验证。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准备好实验开展的材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去实验操作。在给出的水中加盐,看看加到多少么时候马铃薯会浮起来,并随时做好记录。然后换成加糖,看看情况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在这个实验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增长。所以,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在科学课教学中让学生从小学会观察、思考、分析,放手让学生多实践,多-些活动的空间,才会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下一篇:学习小学科学新课标体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