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如何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的要求。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数学概念  创造性思维  培养能力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结构关系、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数学学科的精髓和灵魂,是学生进行计算、解答、证明的依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素材。因此,应引起对数学概念教学的足够重视。然而,由于数学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性。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考、猜想、探索、交流、反思,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大教育家波利亚也曾指出: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做数学”,“经历”一遍探索、发现、创新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一、引入概念时鼓励猜想

    “数学的发展并非是无可怀疑的真理在教学上的单纯积累,而是一个充满了猜想与反驳的过程”, 牛顿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科学需要的就是大胆的猜想,小心地验证。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猜想习惯的良好契机。因此,概念引入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教材的实际、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等),从问题入手(直观具体的、本学科的、跨学科的问题等),通过与本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以培养学生具有敢于猜想的习惯、善于猜想的意识,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然后出示种有竹子和杜鹃的地块,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青菜地,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么求?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如下猜测(1)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2)长边和它的高的积;(3)短边和它的高的积;(4)先拼成一个长方形,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关;……。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再如:在圆的定义的教学中,一位教师是按如下方式引入的:

师: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三角形、四边形,等等?

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议论:不能,它们不能滚动!

师: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说着他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椭圆,并用彩色粉笔点出其中心)

学生先是迷惑,继而大笑,经过一阵窃窃私语,有学生答道:如果这样,车轮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

师: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就不会忽高忽低呢?

经过讨论,学生猜想到:因为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教师引出了教科书中关于圆的形式的定义,真是水到渠成!)

二、形成概念时展现再创造过程

    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是创造的首要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发现。如上例,学生在做出种种猜想之后进行操作:小组合作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会求面积的平面图形,找出新图形和原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再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验证猜想,得出刚才有的猜想成立,有的猜想不成立。由于问题是自己提出也是自己解决的,激发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创造的潜在能力。

要让学生有所发现必须创设好活动情景。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0厘米、16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10、16、8厘米和10、8、6厘米的小棒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16厘米、8厘米、6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并且学生经过探究10、16、6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不但直观的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

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也就是说,数学学习事实上不是要机械地重复历史中的“原始创造”,而应根据学生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这对个体理解概念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它表明理解即意味着由自己去建构。

正如一位数学家所说:“一堆没有亲身体验或视觉形象所支持的概念、定义不能开发智力,而只会关闭思路”。展现概念的再创造过程,应当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应对学生的思维给予暴露的机会,让他们有可能去“触及自己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自己的精神需要”(赞可夫语),这既有利于教师确定再创造的起点,又有利于学生主体提高对概念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而从学生共同体的角度来说,通过学生间的充分交流,他们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和辩论,还可以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再创造的过程可以以合作的方式展开。例如:在“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倍数不等的放大镜,让学生在教科书上随便选一幅图,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让他们相互讨论观察的结果,如:线段怎样变?整体图形怎样变?图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多少倍?周长呢?三角形会不会变成四边形?会不会变成五边形?会不会变成圆?图形中哪些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三、表述概念时力求准确

    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教师可从学生的表述中得到反馈信息,了解、评价学生的思维结果。由于数学概念是用科学的、精练的数学语言概括表达出来的,它所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必须确定、无矛盾,有根有据和合情合理。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表述概念,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如概括圆的定义时,有的学生会漏掉“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有的会说“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等;又如讲述“有理数除法法则”、“分式的基本性质”会丢了“零除外”这个条件。再如认识梯形时,教师从直观的模型或水坝横截面的形状引入,抽象出图形,然后让学生对大小、形状、位置不同的梯形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有本质属性,发现用“只有”就可以说明梯形的另一组对边是不平行的,最后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这样通过对重点字词的剖析,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且在组织语言给概念下定义的过程中,既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思维能力。

四、理解概念时尝试错误

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限制条件,如果忽略了这些条件就可能导致解题的失误。因此,在理解概念时必须时刻注意其适用范围。但有些概念的范围常隐藏于问题的深处而被学生所忽略。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教学时需要通过“示错”来巩固概念,使学生真正认识概念的本质。

如:两实根之和为2的方程是(  )

A.          x2-2x+4=0

B.          2x2+4x+3=0

C.          x2-4x-3=0

D.          x2-2x-2=0

误解:A

    上题中,学生常常不去考虑方程有实根的条件而产生误解,看到题目后,只考虑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之比为-2,致使误选A。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可通过“示错”后让学生反思,使学生在认识错误之后提高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

总之,错误是学习的正常现象,而要避免错误,可通过“示错”教学使学生在尝试错误中认识错误产生的原因,体会错误带来的失败之痛。在找出错误的原因,改正错误之后,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五、巩固概念时注重变式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其次要运用变式加深理解。所谓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保持恒在。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

如为了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同旁内角”的本质特征,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形变而质不变”的感性材料:

图2

2

1

1

2

1

图1

      

2

图3

 

 

 

 

 


 

然后,让学生分析图中的 ∠1、∠2是什么位置关系的角,这样不仅能找出标准图形(图1)中的同旁内角,还能找出变式图形(图2、图3)中的同旁内角 进而有效排除变式的干扰,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初步形成的概念,巩固程度差,易泛化于邻近概念,此时利用变式有助于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学生在感知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图形的一些非本质属性的影响,把画在黑板上或书本上的标准图形看作本质属性。如将等腰三角形的顶点画在左方,底边画在右方时,有的学生就认为它的两腰不在他的视线两旁,而错误的认为它不是等腰三角形。因此利用变式图形,如呈现若干个位置或大小不同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观察、辨认,就有利于克服感知图形时的消极影响,帮助学生从错误的反省中激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六、运用概念时联系实际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如学习“年月日”以后,可以让学生算一算自己的生日是星期几,如果今年的生日已经过了,算一算明年的生日是星期几,再算一算父母今(明)年的生日是星期几,则可以在前一个休息日为他们的生日准备小礼物。又如学习了“约数和倍数”后,让学生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大队辅导员王老师买了一块长48厘米、宽42厘米的布,打算自己做队标志。请你帮王老师计算:最多能做同样正方形的队标志底布多少块?要求剪出的正方形最大且不浪费边角料。”学生分析题意后,发现了此题的实质:要从一个长方形内剪成若干个同样的正方形,而且不浪费材料,就是求长与宽的公约数,若要求所得的正方形为最大,则是求长与宽的最大公约数。再让学生画图验证。由于把枯燥的概念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更透彻了,还认识到了数学的价值,获得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如认识了百分数以后,请每个学生当一次服装店老板:“你进了40件衬衫,为了获得成本的二成盈利确定价格。同时告诉店员,如过了一个月还有卖不掉的,就按定价削减2折出售,结果全部卖完后盈利560元,占预计盈利的7成。盘货时你想算一算减价后出售了多少件衬衫,该怎么算?”学生对解决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解答后还提出了一些使卖剩商品盈利更多的策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以上是笔者对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些探索。众所周知,人类认识科学的一般途径是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应用。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也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但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概念的本质,还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概念是思维的形式,概念所反映的是现实中一定事物或现象的一般的、本质的和特有的特征和特性”。在数学概念获得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概念的形成,还要注重概念的同化和运用。既要会从旧知识中导出新概念,还要会由具体事实概括出新概念。数学概念的教学大致可分为:概括、表述、识别、运用四个阶段,教学时要抓关键,灵活把握,不必追求单一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注重思想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水平,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及体会    下一篇:关于初中数学“问题探究”模式的探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