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自由”艺术教学初谈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自由”,即于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或预习复习,或归纳演绎。“自由”作为教学中的艺术,在强调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自由”的意义
(一)积极适应当前教育改革要求
国际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多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此,新课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及正确的健康意识、法律意识、创新意识。“自由”艺术在一定环境下有利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由”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自由”艺术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自由”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自由”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自由”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五)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自由”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必须于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划,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每道题、每句话都应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由”中,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由”的操作
  (一)在“自由”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品德课的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譬如讲授“情绪”是什么?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以及四大情绪:“喜、怒、哀、惧”的表现,让他们去“悟”出其含义。
  “悟”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要求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顶峰。
  (二)在“自由”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但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常言道,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讲授新知识时,学生通过“悟”,初步了解新内容,但对一些“难点”掌握不充分,这时 “做”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础知识与难点的理解。
  有时“做”还需要把课堂上的“自由”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到生活的环境中去调查研究,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做”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才能把书本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三)在“自由”中“记”
  “悟”了、“做”了,就好“记”,“记”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记”是对旧知的回忆和对新知的记忆,既是巩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够记住,记住了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与学生交谈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这个原理你懂了吗?懂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什么?记不得了。既然记不得,又怎能说是懂了呢!诚然,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废食。
  讲授新课时,给定较短的时间,明确具体的内容,当场抽查。有理解作基础,加上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记忆能力。
  复习旧课时,教师更应坚持“提问——记忆——回答”的原则,或回忆概念,或归纳原理,或比较关系,都要让学生先做准备、先“记”。在这个过程中,“记”是目的,其他是手段。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自由”让学生记忆那些该记的内容,不要把“记”留到课后,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学规律,趁热打铁。
  三、“自由”的原则
  (一)求实原则
  具体概念、原理的新授或复习,留不留“自由”,留下的“自由”是“悟”,是“做”,还是“记”,没有固定的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譬如,心理品质方面要多“悟”,法律规定要多“记”,而这两部分都要多“做”。最好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多了解些实际知识,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二)适度原则
提倡“自由”,讲究“自由”艺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适应新课标的需要。“自由”艺术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没有导演的高屋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员的精彩表演。如果一味“自由”,面对新知旧知,教师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说,甚至将整节课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则是放任自流,违背教与学的基本规律。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更谈不上什么“自由艺术”。教师绝不可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该讲则讲,该自由则自由,讲与自由结合,这才是“自由”艺术的根本。

   

(三)人文性原则
新课标要求当前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要教会学生一些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必备的适应性能力。“自由”艺术就是要从德、智等方面来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生存观。如:教会学生如何去面对家庭生活、社会消费、公德意识等。
  (四)科学性原则
  “自由”作为教学过程的艺术,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手段,肯定不是教学科学的全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勇于探索、勇于革新;一方面要不断丰富“自由”的内容,提高“自由”的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拓宽自己的视野,探求更新更好更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形成互补,互相促进。这样,“自由”艺术才能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真正焕发出无限的魅力。
  “自由”是新课标要求下,思想品德课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它是教学过程的深化,而不是教学过程的中断,“此时无声胜有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程观下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处理策略的研究    下一篇:努力创设情境 活跃自然课堂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