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

 朱世杰

山东省沂南县大庄  山东  沂南  276300

    中学启发式教学就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新课程认为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而引导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启发;同时,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并非教师仅仅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过程;另外,新课程也十分强调实行教学民主,倡导建立和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与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

1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多种教学情景,通过文字材料、故事、笑话、音乐、漫画、表演小品、电影故事、现代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在心理上营造一种由此而发出来的主观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由静态到动态,变平面为立体,促使学生形成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让学生欣赏美的同时,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思想政治课本应是感受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反而造成了对生命的压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使学生感觉美、欣赏美,以激发他们激情和灵性,分辨真伪、美丑,获得思想启迪,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行动和实践中启发,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新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也是思想政治课的要求,在教学中,真实的生活情境被运用到学习内容中,学生可在活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   因材施教,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性

面向每一位同学是新课程要求,而且我们都意识到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是全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要诚心诚意地将全体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必须尽量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性,因材施教,也可以因生施问,问题可以难易搭配,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但要尽量使所有智力段和基础段的学生都能发言,使所有孩子们的思维能被调动起来。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特别是使那些思想不甚活跃的学生能有机会在课堂上发出自己声音。

3   重视过程,由简单的“结果启发”到“过程启发”

能力只能在过程中体现,单向思想交流的结果启发,势必影响启发式教学的效果。那么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呢?启发式的最高水平是:启而有发并且最终不需要启发。思想政治学科是开放性的,许多问题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过程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提问指向思考过程而不是答案,让学生受到思维过程上的启发;要求教师把启发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向自己提问,自己启发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以“激疑”为先导,以“质疑”为基本过程。除了老师用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外,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问问题方式,比如:列举问题、比较问题、替代问题、可能的问题、想象的问题、组合的问题、连续追问的问题、类推的问题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启而有发,而且能最终不需要教师的启发。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融合,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做人” 的启发,代替纯知识的启发

过去我们运用启发式一般都是在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新课程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是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尽管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但教师的侧重点该有所变化,努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质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先把教育过程看成老师自己做人的过程。教师的不偏不倚,教师的信任与真实,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远远胜过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这就是有效的德育,就是有效的启发。

5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更利于启发式教学的实现

发挥民主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保证。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行之有效的启发能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感和枯燥感,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因此在新课程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甚至敢于向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新课程下的启发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再加上现实复杂性,这就更使得学生的讨论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讨论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愚蠢的问题”,关键是看问题的思路是否合理。在讨论过程中要对学生们的分析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发生了错误,也要给予应有的鼓励。不能对任何同学的人格和尊严有丝毫不尊重或侮辱;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平心静气地看学生,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启迪者。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下和谐政治课堂的构建    下一篇:春风化细雨,润物于无声――寓言故事在思品学科中的运用与研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