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音乐教学的情感效应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音乐情感是指伴随着个体的音乐审美活动而产生的特定的情绪活动和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是说,音乐情感是个体对特定的音乐音响产生的相应的态度和内心体验。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美感,可以通过音乐审美活动来培养。

  关于情感的本质,德国哲学家夏夫兹博里曾从美学角度给予非常精辟、美妙的论述。他在《道德家们》一书中,针对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感觉写道:“在这一片翠绿的憩息之处,对着原野,对着周围盛开着的鲜花,谁也不会否认美,然而那美丽的草地或新鲜的苔藓、花枝繁茂的百里香、野生的玫瑰或忍冬属,也都是象这些自然形式一样可爱。但是,吸引附近的牧群的,是幼鹿和小山羊快乐的,以及我们在吃着草的羊群中看到的一片欢乐之情,却并不是因为那些自然景色的美引起的。他们所喜欢的并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后面的东西:是美味可口的事物吸引了他们。”

  使音乐成为跟心境和情调结合在一起的,不是那些自然的自发的情感的反应,它们经常是弥漫的和无特性的。在西方文化中,悲伤由特殊类型的行为传达出来:身体的姿势和自动的行为减至最低限度:脸部表情反映出忧愁的、有节制的情景等。不同文化可能以很不同的方式传达心境和情调,不仅因为联想的心理作用过程不同,而且也因为表示心境和情感状态的行为样式也不同。

  青少年的音乐情感的发展受其生理发展特点的影响,情感活动变化丰富而又强烈。少年期个体的音乐情感日趋稳定和深化。由于身体发生发展较快,认知水平提高,学习活动领域的扩大,其社会情感也有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自我意识和成年意识的增强,常会在音乐欣赏中,将自身的体验和经历与音乐所表现的内容相联系,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常常会被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由衷地感染和激动,与其产生共鸣。虽然少年期个体的音乐审美鉴别力还较差,但其审美意识已有了发展。但受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情感内容还比较单薄。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乐曲都寄托着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它通过音乐特有的表现方式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从而更好地感受、体验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在音乐的进行过程中,人的思想认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等,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表现。音乐通过其独特的“音乐语言”(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和声……)能够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贝多芬曾说过:“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音乐是情感的极佳载体,借声传情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手段。音乐作为一种审美形式,其重要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感的抒发、情感的交流、情感的激发,始终蕴含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之中。

  在音乐教学的审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心灵的陶冶正是在多次这样的情感体验之中来完成的。“动之以情”是一般的教育手段,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逻辑认识的积累发展了智力,情感体验的积淀则升华了精神。作为艺术审美的音乐教学,无疑要按照音乐善于抒发情感的特点来进行。实现情感体验是其必须体现的学科特征。情感性原则是音乐教学必须贯彻的教学原则之一。要贯彻这一原则,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情感体验进入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强调情感交流、人格影响。学校从单纯重视学生的逻辑生活,进而全面关心学生的情感生活,素质教育是教育现实中的共同发展趋势,也是审美教育的发展历程。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卢姆和克拉斯沃尔在1981年已初步制定情感目标及其评价方法。作为艺术教程,应率先进行实践与研究。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把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思想教育、情感体验四方面同时列入教学目标。不仅要制定总体情感目标,而且要尽量把每一节音乐课的情感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以利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与完成。

  一首歌曲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不是自然就明白的,它必须依赖于我们对它的领悟、体验。这种思想感情,体现于歌词、乐曲,也体现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因此,在唱每首歌之前,必须先研究它的歌词、乐曲及创作背景、风格特点、表现形式,深入领悟其思想内容和感情特点。只有在思想上深刻体会了,歌唱起来,才能受到感情的熏陶。譬如,小学音乐第十册中的《黄河大合唱》这一课,在了解作者冼星海的生平后,应再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作者在黄河岸边考察,在河岸上看到河中艄公与波浪搏战的情景,从中领悟到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搏斗的伟大精神,于是激发了创作灵感。之后,冼星海用了六天时间便完成了这部显示民族精神、民族风格的乐曲。乐曲汲取了地方民歌的特点,运用劳动号子、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表现形式再现了劳动人民苦难深重的历史,并激发出民族奋斗精神的火花,激励着后人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抗争。当老师给学生欣赏这首乐曲前,对以上内容应以富有感情的言语、体态,向学生讲述,使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只有这样,学生歌唱起来才会感情充沛,深受感染。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由于音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音乐作品的情感无疑会打上思想的烙印,从而具有一定的品质倾向。朝气蓬勃、雄壮有力,抒情优美、欢快活泼的音乐,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会产生良好的积极的作用。反之,缠绵、萎靡、哀痛的音乐,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会起消极的作用。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音响媒介的使用上,教师要把好关,并做好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引导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考虑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共鸣。因此,对中小学生来讲,不易教唱爱情歌曲,更不应该把不健康的歌曲带进校园。对于一些优秀的爱情题材器乐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应从社会意义和艺术高度来指导学生欣赏。

  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欣赏教学介绍作品要简洁生动,要充分利用音乐丰富的色彩、深刻的意境,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变单纯“听”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使音乐欣赏和音乐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欢快、喜庆、赞美、坚定、雄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单纯到复杂等,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可以先接触篇幅较小、音乐形象较复杂有变化、情感丰富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中逐步发展与丰富。

  设计音乐情景进行教学是激发学生情感,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捷径。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运用声、画、语言、动作、游戏及各类教具,创造出与题材密切相关的意境、气氛,进一步启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及深刻的感官体验,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最终学会歌曲,体验歌曲的情感。如教师在进行歌曲教学时,一开始就运用声、像结合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也同样表现出骄傲、自豪、积极向上的情绪,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学习歌曲的愿望。此时教师再把歌曲给学生欣赏,学生感受的就快,并且知道这首歌曲的情感所在,就会取得完美的教学效果,使教学事半功倍。

   

  四、提高学生的音乐情感表现力

  抒发情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特征,如果说听觉感受是进入音乐大门的一把钥匙,那么情感的抒发便是音乐审美的中心了。

  音乐艺术是表演艺术,要很好的表现音乐作品,仅有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在演唱、演奏时基本技能很过硬,可就是不能打动听众的心,这是因为缺乏音乐情感的表现力。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教师首先应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只有教师先动了情,才能感染给学生,使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情感,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去实现。所以在音乐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帮助他们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它所表达的内容,按照作者的意图来分析理解作品,剖析作品的表现手段,掌握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方法,在正确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造。引导学生积极生动参与实践活动,在情感体验中去表现音乐、体现音乐。

  许多教师在教音乐课时常常单纯依赖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的一般知识,却往往忽略了必须要注意和利用音乐教育本身的特殊规律及特点来教育孩子们。应该遵循这一教学原则:通过音乐课在孩子们心中唤起对音乐美的感知,将此作为一种艺术,一种修养,而不是当作“餐桌上的佐料”,不是消遣,而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我们应该用音乐去吸引孩子。如果教师自己热爱音乐,并十分完美地与孩子们一起度过音乐课,那么就很可能会使孩子们今后永远热爱音乐。教师必须避免一开始就教孩子们某些乐理规则、音乐题材、体裁、背景、创作者或重复地做某种练习。应使学生们感受音乐不同的音高、音质、力度、速度;不同的旋律及它们不同的表现力;不同的节拍、律动、伴奏及其作用;音乐的结构、色彩等。教师应一开始就要给孩子自由表现的机会,并将此形成习惯。如果一个人能体会到自由表达音乐的意义,即使他面对一个新的、陌生的、复杂的环境,也能在感情、体力、心智、操作上自由自在。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去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教学中充分遵循双主体原则,努力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优秀人才。

①《音乐教育基本理论》 尹爱青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1999年出版
②《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 尹爱青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③《音乐的情感与意义》  
④《艺术与真理》 张之沦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中小学音乐视唱教学探析    下一篇:浅谈培养学生音乐创新创造能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