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与磨练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背  景: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经历了模糊概念(不知如何下手)——摸着石头过河(模仿尝试)——柳暗花明又一村(理性思考实践)几个阶段。那么音乐课应如何做到既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又要围绕音乐而展开,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同时做到让学生从音乐活动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在情感上得音乐美的陶冶,知识和技能得到提高,在精神上得到升华呢?在这实践过程中,笔者的确有过一段漫长的反思与磨练的经历,现结合课堂教学现象加以阐述。
---磨练
一、预设中的高潮
这是校内音乐研讨课《春节序曲》,记得那天当我和学生顺利地完成导入,展开欣赏完《春节序曲》到了第三个环节,创编表现春节热闹欢庆的情景时,我问:“同学们,如果用这些道具和一些舞蹈动作来表现这两段音乐,你该怎样再现”?安静了很久的学生一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是:我要鼓,我要锣,我要扇子,没听清要求就蜂拥而至,教室里“锣鼓齐鸣”,绸扇飞舞,好不热闹。眼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学生并没再现出春节欢庆热闹的气氛,我的心真快要急死了,一个劲地想:完了,完了,这一下完了,眼看来收不了场了,我只好大声说:“好,停下来”。就这样本来应是课的高潮,最后在我的恕吼中,低潮收场。课后老师们进行评课,一位音乐同行的话使我幡然猛悟:“你的想法是好的,各个环节都得照顾到,既要考虑学生参与,又要考虑感受体验,创作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但这节课你让学生有多少时间在投入地听音乐,有多少时间在讨论春节的相关知识,表现春节情景和创作歌词?多少学生真正感悟到音乐是如何表现春节喜庆的情景?
这一次评价带给我极大的震撼,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再次拿起《新课标解读》,《新基础教学报告集》,我渐渐明白自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天平向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情景的创设上倾斜,而没有真正关注通过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来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想像和感悟。
二、防不胜防
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反思后又迎来年级组的研讨课,这次主题是《春之声》。当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春之声》时,提问:“你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受”?突然有位男同学发言:“我听过这首曲子后,好听是蛮好听的,但是晚上听了会睡不觉,影响睡眠。”教室里一阵大笑。(这是个意外,这突如其来的答案使我有点不知所措,一阵心慌后我说了声:“啊,你真幽默”一带而过,继续在提问其他同学寻找我想要的答案。(这时我感觉学生明显有一种挑战心理回答全部是好听,再没有别的了)我颇感尴尬,整节课死板地拉到下课。
课后我反思这节课失败的原因,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按照老师的意图来上课,教师没有在课前充分设想各种各样的可能出现的情景,做好应变准备,而只会在预设的“樊笼”里挣扎。”如果我能针对这位学生讲话声中传递出的两种信息:1.音乐用在何时何处最为妥当。2.他还不懂如何采用音为已所用。作出巧妙引导,改变预设的程序,指出人在睡眠的时候,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内外环境,而圆舞曲由于其三拍子强弱弱的特点,始终给人一种动荡、旋转的动感,特别《春之声》力度强,音乐起伏较大,对人的情绪影响较大,如在清晨起床听就能焕然一新,然后再接者下面的教学。迅速将毫无联系的两者联系起来,在生成时即时变奏,获得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契机,这课一定会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三、渐入佳境
在一次一次的失败和反思后,我渐渐清晰了音乐课堂的本质及现代课堂应是开放式无限空间的概念。满怀地信心开始了《故乡情》一课,这节课教学内容为欣赏《思乡曲》学唱《鼓浪屿波》,我想通过聆听、演唱、讨论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分析这两首作品的旋律特点,体会浓浓的思乡情,能够用柔美真挚的声音演唱《鼓浪屿波》。
片段(一)引入--引情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著名画家徐悲鸿的作品《箫声》请同学根据画中的意境为他背景音乐。(A姑苏行、B喜洋洋、C思乡曲)
生:A ,我选择C,我觉得画中的小女孩眼神中有种忧愁的感觉,好像他在思念什么人?
    B,我也选择C,我觉得她的箫声是沉思和悠远的,跟这段音乐的感觉一样?
此刻,学生已被画中和音乐感染,沉浸在一种浓郁的思乡氛围中,有进一步聆听音乐的渴望。
片段(二)欣赏与感受—激情
师:同学们刚才选择的是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乡情。请同学们在欣赏的过程用不同色彩的线条表现出每个段落的不同节奏特点和情绪。(初步感受,并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不仅对音乐有感性认识,而且能够理解地进行分析和判断)。
在一轮明月高挂的意境中,伴随着音乐师生开始进入特定的情境,他们手中的卡片上出现了:
生A:兰色               黄色              蓝兰色
生B:咖啡色             红色              黄色
生C:黑色               绿色              黑色
此刻我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卡片谈谈感受到作品的意境。
生B,我觉得第一部分情绪是忧愁的,一个在外面孤独的很忧伤的感觉,我用了咖啡色,中间这段绿色是作者想着,想着,想到家人在一起时,一起吃饭,一起谈笑,一起看电视,高高兴兴的,我用了红色。后面,他像被人叫了一声打断了他的思绪,他又回到一个人孤单的现在,心里更凄凉了,我用了黑色。{我随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A+B+A的结构图}。
(这个既在情理之中,又是预料之外,我本以为这一段音乐肯定激不起学生的激情,也想好如果他们说不出,我自己出示我自己对音乐的线条图来分析,但这位学生的口音我听得出来是湖南人,可能是我的音乐触动了他那根思念的心弦了。班里的同学被他这么一说,脸上也增添了一份凝重的感觉,于是我顾不得介绍创作背景继续引导)。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作曲家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把这种思乡情表现得如此强烈?
生D想:是用了慢的速度。
生E:是用了很多低音。
生F:是运用了小提琴这种细细的音色。
生G:,……
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下面我们来听第一段音乐,请同学为音乐旋律划出线条,希望你们会有新的发现。
生A:一边听,一边画。
A.


B

巡视中我发现两位同学的线条感觉不一样,我启发。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两位同学的旋律线条有什么不同?
生:B的线一句很低,全部是向下行的,A的平行的。
师:边哼唱,边问:你觉得哪位同学形象地表现出音乐的感觉。
生:B 的。
师:是啊,这一句一句的下行旋律线条是不是相当于人的情绪逐渐低潮(示板书:**下行相当于……)。
看着学生一个个仿佛深情忧伤的样子,我建议同学们自己来唱思乡题材的歌曲进一步增添气氛,表现情感,同时作为学唱的导入衔接,师生同唱将情感进一步升华。
歌曲教学到了解决难点的时候,这时候我是用以前的方法反复听唱呢?还是围绕音乐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呢?请看片段三。
片断(三)表现---燃情
师:同学们觉得这首歌曲中最感人的是哪几句?
生:我渴望,我渴望。
师:好,老师这样唱,效果好吗?(忽略了弱起拍,旋律下行,气息要下沉,唱到位这两点)
生:不好,重来。
师:改正错误,正确地演唱,揭示弱起拍,旋律下行对音乐的表现力。
这时学生很投入,很自然,很到位地把这种迫切盼望回归的思念之情,用心用歌声表现出来,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歌声原来可以唱出这么感人的效果。
片断四:即兴创作---升情
师:艺术家用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表现了悠悠的乡情,那同学们能用其他的形式来表现这种思乡情吗?
(没等我讲完)一位男生站起来,声情并茂地朗诵了《静夜思》并且一边还有肢休语言的变化。他这样一朗诵,我感觉教室里一下升温了,个个眼睛闪闪发光,同学们心中的情感仿佛要喷泄而出。果然,远处传来了一个声音:“叫老师配上音乐不更好吗”?(听到这个声音我暗暗惊喜此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是水到渠成了)
师:老师想和同学一起来为它配上音乐?(顿时教室里沸腾了一片:“不会,不会,作曲那么难,我们哪会呀?怎么配啊!还是老师你配吧?”的声浪此起彼伏)
师:咱们来玩接龙游戏吧,老师想出第一句:(唱出来)。
学生听到我的歌声中虽然不太自信,但竟不知不觉地唱了出来,尽管调性不稳,接着唱了两个组,问题来了,学生在模仿我的第一句旋律走向,旋律下行的感觉不明显,而且唱出越来越不自信的神态。怎么办,是我自己机械地自己再编呢?还是引导学生运用己学过的知识来创作?我选择了第三组创作时,加入了身体的体态变化,用举头、低头两个动作启发学生,问:“当我低头时音乐应该怎样”?
生:哦,向下向下,随即旋律下行的感觉就唱出来。
师:原来同学们也能作曲,真了不起,老师把你们的作品录下来(他们的脸上一阵喜悦与自豪)。
师:那你能用一句话表达你的心声吗。
生①:你快回来。
生②:不战。
这时我抬头猛然间看到右边第三排的女生低着头好像在抹眼泪,我走上去:“这位同学你此刻想说什么?”
生③:我想我台中的亲人了,我四年见到爷爷奶奶了。
我紧握着她的手说:“让我们在《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的歌声中祈盼祖国永远昌盛,台湾早日回归,这位同学早日见到亲人”,师生在一片真挚的歌声中将思乡情升华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祖国富强的爱。
下课后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节课的一情一景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反思与策略

通过这几节课的教学实践,使我对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1.明确了情感的激发.体验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催化剂。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绪情感与音乐的情绪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要注意的是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停留在外化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使人忘我的境界。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应运用美术.音乐.舞蹈等综合手段创设特定的音乐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并且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投入,以自己对音乐.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以自己娴熟的技巧和对作品的激情演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知识技能的暗化
音乐教学应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需经常反复聆听和分析音乐主题找出最具表现的音乐元素展开教学,在《故乡情》这节课中笔者设计了配乐---赏乐---唱乐---编乐一系列环节引导学生在激情---引情---燃情---升情的情感体验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没有过多的说教,而是以整体的方式体验来音乐,抓住了最有表现力最感人的音乐要素——旋律下行,让学生感悟音乐的魅力。使知识技能在情感的激发下转变为学习智慧,进而深刻理解旋律下行对音乐表现的作用。
3.创作教学为学生音乐表现服务
创作教学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作,音乐创作,但这些方式不应硬搬到每节课中去,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然后根据每节课实际.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来设计创作活动,例如:《故乡情》这节课中设计即兴创编旋律短句这种方式,是预设到学生情感表达的即兴性,当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一定深度,就有一种情到深处自成曲的氛围,这时让他们凭着对音乐诗歌的理解,即兴编唱旋律,难度大大降低,不但让他们感受到创作活动的轻松愉快,体验到创作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还可以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创作中去,把培养创造力真正落到实处。
4.课堂教学“活”的把握
   要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就必须想办法让一首歌曲教学变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节奏紧凑.容量充实,做到歌活、情活、动作活、心活,让学生有唱.有跳.有听.有看.有创作,有感情的宣泄。课堂教学才真正焕发活力。但同时要注意活而不乱,收放自如。根椐教学内容的设计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层次分明。蹦蹦跳跳这种活动要但不能太多,师生间的问答.交流互动是中层次的活,它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保持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最好的活是教师的语言.情境的创设.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心潮起伏,浮想联翩的心动,它是创造力最好的源泉和动力。各种层次的活动在课堂上结合起来,运用得当,教学就会如鱼得水,收放自如。
5.重视预设,关注生成
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预设与生成呢?首先应加强课前“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同时还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针对课本知识,充分表达各自的见解,每一位学生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又在不断的丰富着自已。教师对学生们有创建的见解,甚至是“异端邪说”,要在给予辩证地评价和鼓励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自己的成见。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再次,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当然,教师也应对学生提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

结束语:

课堂教学蕴含者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展,才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要获得进步,总要经历一定的磨练,新课程实践为这种磨练提供舞台,新课程视教师的实践为最丰富的资源。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磨练,促成我观念上的更新,改变了我认识自己,看待学生和看待教学活动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更促成了我教学行为的更新,从教学的设计阶段,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阶段和教学方式与重建阶段,力求超越每一节的限制,从学科的本质.整体,促进学生发展方向的潜在价值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
尽管在新课改实践的研究中,我还只能是领悟了一点点,但我在一次次失败经历,挫折考验,会更加努力迎接越来越富有挑战性的课堂。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有效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下一篇:儿歌教唱训练浅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