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同品德与社会课整合的实践及思考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依据此要求,我尝试着将品德与社会课与信息技术整合,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其优势和不足。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使其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优势是:

一、丰富了课程资源,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带来了课程资源的变化。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共享性,它极大地丰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加大了课堂密度,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动画、图像、文字、音乐等音频、视频信息的融入,多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有利于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趣的最佳途径,是再现课堂生命活力的有效办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例如,我在讲《联合国和奥林匹克运动会》一课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一是播放《珍珠港海战》和《诺曼底登陆》的电影片段;二是让学生浏览有关战争给人民带来危害的图片。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看了有关战争的电影片断和图片有什么感想吗?这些情景的再现,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起了学生思考解决战争的有效途径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也带来了课程实施的变革,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被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分体现出来。在教学中使用网络技术。教师上课之前,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对课堂教学中用到的各种资源进行整理,设计出教学环节,并在每个环节提出探究主题,提供参考信息、网址、搜索引擎等,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我把《联合国和奥林匹克运动会》一课设计成九个网页(首页、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联合国、奥林匹克运动会、交流反馈、目标检测、拓展延伸),保存在校园网内。上课时,学生登陆内部网站,输入网址,即可打开首页,点击情境导入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技术,教会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方法。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等,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除了可以向教师请教外,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到互联网上搜寻所需内容,最终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学习目标,完成研究任务。这样的整合课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整合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在学习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所需要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分析的能力。根据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将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整理的能力。学生将从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加工整理,用于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等特点,能够满足品德与社会包罗万象的课程需求,使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整合发挥优势。但我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

教师为了整合,把一大堆文字从课本搬到了屏幕,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大量素材罗列在一起,或者把相关网页做一个链接,提供给学生。这样整合的内容往往无层次性、系统性、针对性,有些链接的网页被打开后,除了我们需要的资料外,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信息,学生不能从纷繁复杂的资料中真正领悟到什么,甚至会受到负面影响。

二、师生互动难以实现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整合课,要求教师除具备丰富的品德与社会知识外,还要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课内外知识合为一体,制作符合自己上课思路的课件,并独立操作计算机。这样能解决上课时出现的突发事件,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以便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互动。但由于讲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年龄普遍偏大,掌握的信息技术有限,很多整合课是专业教师帮助设计的,很难应付课堂中出现的突发情况。所以,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不如使用黑板、粉笔那样灵活,难免出现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的现象,无法随心所欲地与学生交流互动。

三、分层教学不易体现

预设好的整合课件,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同样的网络环境下学习,无法实现分层教学。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往往只考虑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品德与社会课知识的掌握,大部分同学的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没有照顾到部分优秀生和部分学习困难生,致使优秀生“吃不饱”,计算机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吃不了”,信息搜集、判断和处理能力差的学生“吃不好”。

四、不利于合作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教师在传统课堂上创设学习情境,提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出发,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操作体验,讨论交流等方式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不仅收获了社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形成了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而整合课,学生每人一机,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根据教师预设的问题浏览网页。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不利于课堂知识点的生成。

以上是我在实践过程中的浅显认识。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扬长避短,克服整合过程中的不足,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中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让思想政治课教学搭乘信息技术快车前行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