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把“魅力”元素带进科学课堂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  要】 “人类的整个发展取决与科学的发展”。而科学课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殿堂。在小学阶段该如何上好科学课?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已成了急需解决的教学难题。实践证明,教师把经典、时尚、创新这些“魅力”的元素带进课堂,会给科学课增添无比精彩。

【关键词】 科学课堂  带进  经典  时尚  创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落实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教学不再只围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了,美术音乐体育、科学、综合等学科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因此,对科学教育的研究也随之受到教师们的关注。该如何上好科学课?已成了我们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实践证明,在科学课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固步自封,教学只是教知识或教“教材”,不但难以培养出拥有新知识、新观念、新思维的人才,而且课堂也是枯燥无味。怎样才能把科学课上得有滋有味?教师应把什么带进科学课堂?笔者归纳了如下几点做法。

一、关注现实——把经典带进课堂

    何为经典?经典就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而且经久不衰的东西。往往经典的东西都具有说服力,在科学课堂里给学生引进些经典的东西,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缅怀过去,细细品尝已有的东西的同时,更专注,更有兴趣的探索学习科学这门学科。

(一)经典事例,感悟科学

无论上什么课,学生往往会对一些例子感兴趣。而我们上科学课时,很多时候都需要举例来说明问题。在教四年级下册《光与生活》时,讲完光的利用与发展和光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后,也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光的一些弊处,好让学生合理利用光。为此笔者举了在二战时,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猗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原子弹所产生的光使当时很多日本人都失明了。在讲述的过程中还用幻灯片给学生看了些当时原子弹爆炸时的图片。以此证明光的威力,让学生明白如果不合理的利用光的话,光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危害,引导学生必须正确地使用光,让光多为人们造福。再如:在讲述“水”的重要性时,某教师举了今年云南等地区旱灾缺水,人们度日如年,庄稼没法种植,连喝的水也没有的例子。在讲的同时给学生看了当时大地因缺水而裂开的图片。号召学生必须珍惜水资源,合理的使用水。

(二)经典电影,理解科学

教无定法,围绕着教学的目的我们可以自己选择,自己设计教学的方式,不必要循规蹈矩的按照课时和教参上说的去做。例如在上五年级下册《地球、太阳和月球》前,某教师就先让学生看了《天地大冲撞》的经典科幻电影,让学生对地球外的东西充满了好奇,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完电影后的感受提一些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最后再和学生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地球、太阳和月亮》。再如讲到五年级下册《植物繁殖的奥秘》这一课时,把经典电影《指环王》中有关植物的一些片段剪切出来供学生欣赏。这些经典电影的引入不仅能为达到教学目的提供帮助,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正所谓一举两得!

(三)经典诗歌,拓展科学   诗歌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抹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影响也是非常深远。在科学课堂中适时的引进一些经典诗歌,不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达到把语文和科学学科结合的目的。如某教师在教五年级下册《植物繁殖的奥秘》,在课结束前,她让学生朗诵白居易的《草》(如图)这首诗,让学生体验生命的魅力!在讲五年级下册《养蚕》这一课时,为了讲述蚕的特性,笔者也引进了李商隐《无题》诗中的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也非常好的总结了蚕的一生。让学生明白蚕的贡献精神。
经典之所谓经典,是永久不衰的,在科学课堂中以经典来阐述问题往往都最能说明问题。

二、引领潮流——把时尚带进课堂

某心理学家说过:“好奇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可见,好奇心被认为是内在动机的核心。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只要想方设法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信息高速传递的今天,孩子们接受着日新月异的信息,特别对一些新事物、新现象容易接受。故此,为了上好科学课,笔者会敏感地捕捉一些流行的文化,把时尚带进课堂。

(一)开设“QQ农场”

调查学生:“课余时间最常玩的是什么游戏?”笔者深信答案是网络游戏的占有率肯定是名列前茅。网络游戏中的QQ又是最普遍的游戏之一。近段时间来开设“QQ农场”成了小孩的游乐园,大人们的娱乐场。游戏中的“种菜”“养牧”的玩法,深受青少年们的喜爱。为此,在科学课堂上笔者充分利用了网络游戏的优势去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教学《走进生物世界》时,笔者先在班上问学生有没有玩过QQ游戏,结果是95%的学生都玩过。笔者故作神秘地说到:“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QQ游戏。”学生一听,个个都来了精神,接着老师再把“QQ 农场的图片”(如图)展示给学生看,顿时,课室热闹起来。笔者接着说到:“这节课我们来开‘QQ农场’好吗?”班里一片欢呼声。接着就让学生说说自己打算在农场里种植哪些植物或养哪些动物。学生有的说种玉米、茄子、西红柿、香蕉、桔子等植物;有的说要养牛、孔雀、猫、猴子、骆驼等动物。大家畅所欲言,游戏中或生活中所认识到的动植都倾巢而出,气氛特别活跃。老师再引导:“只想种或养是不够的,还要懂得它们的成长特点,懂得种养方法,你的农场才会长盛不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生物世界吧!”学生一听,都各忙其需。有的书中搜寻,有的低头低沉思,有的三五成群窃窃私语,有的飞笔驰书,有的……

在经过充分的学习之后,同学们在情绪高涨之中,不但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而且还掌握了他们的特性,学习任务在兴致盎然之中完成。

(二)帮助“羊氏家族”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门类,它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儿童动画片更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自《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播出之后,羊氏家族的形象终于取代了垄断几十年的动画市场的《猫与老鼠》。在孩子们的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羊”,对灰太狼的形象也有了新的认识。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我们在哪里》这一单元中的《位置》这一课时。某教师就把“羊氏家族”的部分成员请进了课堂,要学生为喜羊羊找置。她是这样问的:“同学们,喜羊羊聪明机智,但他也有糊涂的时候,你看这下他找不到位置了,请你帮喜羊羊找位置吧。”(如上图)等学生找到喜羊羊的位置后,该教师再问:“为什么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

(三)畅谈“2008奥运”

赏言道:“体育是世界上最没有国界的语言。”100年难遇的奥运会2008年在北京举行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宣扬北京奥运的精神和文化,不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且要付诸于行动。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运动与健康》时,结合教学内容,为了点燃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笔者设计了“走进北京奥运”的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挑战奥运冠军、游览北京奥运赛场等。这些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动静结合,既对2008奥运有了进一步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习了健康知识,各学生都知道了运动前、后人的呼吸和肺活里的变化,懂得了科学的运动有益于生命,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

另外,笔者在教学《认识环境》时,把5.12四川地震带进课堂;在教学《我们身边的危险》时,把校园伤害等突发事件的话题也带进了课堂。总之,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的人所关注的东西不同。只要我们密切关注社会动态,了解孩子们所流行驱向,让时尚引领潮流,把时尚带进课堂,让科学课堂充满新鲜的气息,充满活力。

三、放飞梦想——把创新带进课堂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融入创新目标,激发创新潜能,提高创新思维,从而迸发科学教育的魅力。

(一)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产生了疑问,才有解疑的需求,在解疑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新的思考、新的发现,从而才会有新的创造。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彩虹》,学生了解了彩虹是在光的折射后出现的,学生立刻又提出了新的疑问:彩虹为什么总是弧形,而没有像云朵那样总是有数不清的形状呢?为什么总是只能在雨后才有机会看到彩虹呢?为什么彩虹现在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彩虹身上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一般在什么季节,时常会出现彩虹?这些问题从学生中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这时笔者巧妙地把问题引导到学生中去,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要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就更强,使学生的研究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探究阶段。正是由老师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在思考的过程中勇于创新,科学课堂才会呈现出智慧碰撞后的创新火花。

(二)自主探索,善于创新

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特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智慧的冲击中寻找新的发现,善于创新。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人体的司令部》,笔者让学生课前通过上网、查阅教材或相关资料等途径收集关于大脑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就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大脑控制着你的肌肉运动、感觉、语言,甚到你的食欲,脑也是你思考问题和记忆事情的器官,它是人们生命的“总指挥部”。人类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控制着人体右边的器官,而右脑控制着左边的器官。大脑是人体的“总司令”,大脑向身体各个部位发出“命令”,那人类就能“如愿如偿”。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秒钟,我们的大脑正处理着数以亿计不同的数据,按时休息,是对大脑的一种保护。大脑不用会生锈,科学用脑才以防止大脑生锈。在大脑正常运转下,也就是睡眠时,很容易就可以激发人的潜意识……进行激烈地讨论。通过分析、比较、争辩,同学们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大脑的新知识,个人的思维在集体中得到了碰撞,他们相互启发、相互磨合、相互修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抓住重要的生成性资源进行引导,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迸出创新的成果。

(三)放飞想象,敢于创新

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是迈向创新的闸门。在教学中,教师抓住科学知识中的想象资源,引领学生打开想象之门,放飞想象的翅膀, 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让学生在想象中敢于创新。

如某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摩擦力》时,最后她提出:“如果地球上没有摩擦力,那会怎样?”许多学生就会谈到“失去摩擦力,世界将一片混乱”, 该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谈谈失去摩擦力,世界将是怎样地混乱?让学生进行想象,学生的想象之门被打开,各种各样的情境在脑海中呈现。有的学生说假如没有摩擦力,我们就不能在地面上走路了,因为既站不稳,也无法行走,剩下的只有无休无止地摔跤。有的说假如没有摩擦力,那么汽车行驶时就无法停止了,车辆会横冲直撞,车祸不断。有的说假如没有摩擦力,那么一个运动的物体一旦运动起来,如没有别的东西与它相互碰撞的话,将永远地运动下去……学生放飞想象,畅所欲言,所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也精彩纷呈。

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科学知识中的创新资源,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自主探索,善于创新;放飞想象,敢于创新。

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常言道:“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着重引领学生去探索新知识、获得新知识。关注现实,把经典带进课堂;引领潮流,把时尚带进课堂;放飞梦想,把创新带进课堂。让科学课真正培养出拥有新知识、新观念、新思维的人才,充分散发科学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和广东省出版社集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各册《科学教师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陈威主编.《小学儿童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

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和广东省出版社集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各册《科学》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拓展学习资源,让科学教育充满乐趣    下一篇:提高科学课外探究的实效性的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