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诗意科学的探索与研究——浅谈科学诗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开发与实践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在大力提倡“学生长时间自主探究”的新形势下,我们的科学课堂日益向简约、高效发展。确实,科学课是以思辨、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理性学科,但倘若因此而将科学课“堕落”成冰冷的、机械化的、自动操作化的、流水线的课堂,与学生的心灵起了隔阂,让科学课与诗性绝缘,这也绝非是我们所期盼的。      

科学与诗歌都是想象的产物,都在洞察事物的肺腑,都在做着同样的工作:发现和创造。它们气血相通,只是一个重理,一个重情。诗歌可以从科学中汲取思维方法、创作题材和灵感,科学也可以从诗歌中采撷激情、活力和灵魂。科学与诗歌在互动中触发、启化、共进,不断发展。新中国60年华诞之时,中科院文联举行科学与诗歌研讨会,众多科学家、作家和学者纷纷表明科学与诗歌的互通性,中国科普作家、科学诗人居云峰也曾指出:“能把科学和诗歌结合起来,对于普及科学、促进科学与艺术的深入结合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诗歌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是形象思维,是集中精炼的语言,善于反映事物的本质。科学在近现代发展非常快,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与诗歌的结合,能使我们既感受到科学之美,又感受到文学之美。”    

    因而本文,笔者以兼具小学科学教师和业余诗者的双重身份,就我校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科学与诗歌有效整合,并长年坚持科学诗的开发和实践,谈下一些粗浅的认识和自身尚未成熟的做法。    

 一、让科学的学生走进诗歌文本,在诗歌的意境中寻找科学的身影    

     科学和审美在过去似乎被很多人理解为水与油的关系,二者好像变得毫不相关的样子了。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方式,使得我们的孩子领悟到诗歌中有科学,二者之间存在互为的关系,存在相互相成的关系。    

      而诗歌文本作为一个借鉴物和文学活动的焦点,阅读诗歌就为我们提供了解释的渠道。走进唐诗宋词,寻找传统诗歌中的科学因素,是我们向孩子解释科学和诗意的关系的一个很好,也是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切入口。阅读诗歌在往常似乎是语文的事情,但如今放在科学教育的美育视角,这同样也是科学教育者的事情。    

     因此一个科学教育的工作者,他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也同时需要丰富的文艺知识。中国传统的格律诗词非常丰富,而且格律诗词中非常重视“物景”的刻画,常常把作者对自然、时令和气节的感受和认识,融汇到诗歌的意境中去。所以我们于课外教导学生在欣赏诗词的时候,站在科学的立场,就要用一种客观唯物主义的精神,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诗词里的科学因素,并找到科学的合理解释。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去思考诗歌,与站在科学学科的角度去思考诗歌,这二者虽然到最后也是殊途同归,但过程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比如:为什么春天“水面初平云脚低”?为什么是“几处早莺争暖树”?为什么“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什么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站在语文的角度,我们会更强调审美主体的主观性感知,而站在科学的角度,我们则更强调一切人的主观性,都要建立在符合自然物理逻辑的认识基础上来。    

     从古诗词中发现现实自然的科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究春天的事物,了解风、云和雨的形成及其特点,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大自然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仅仅有利于克服学生在语文和科学中的隔离感,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形成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正确分辨“反映说”和“创造说”的微妙关系。    

     这并不违背诗意逻辑在文艺中的合理性,因为一切艺术的境界都需要建立在可靠的物理逻辑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做到的是让学生在这层关系中,有了自觉的对科学的审美意识。因此加强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探索诗歌文本在科学这门学科中的适用性,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准备和有所选择的事情。    

     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自从前几年我开始接触科学这门学科之后,我个人的阅读取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之前纯文学的空灵意识逐渐转化为自然的哲理现场,而它们直接作用于我的教学理想,翻天覆地的革命……于是这几年,当我往返于语文和科学之间时,总是朝这样的方向努力着:向语文老师普及科学道理,向科学老师宣传文学奥妙。    

     倘若之前行云流水的连续三年科学教龄构成了理由,那么之后漫长辛劳的语文及综合课教学,期间“见一个游说一个,见一双影响七八个”的行为,纯属是无意识的。也许是写诗之人的天性,在举手投足之间,一种思想总是不遗余力,而她们原本就早有了这种意识,一直坚持不懈地做着以下工作:有的使用“日积月累”本,让孩子们在课外逐渐积累诗词;有的在课内快速消化并巩固,“课前5分钟”、“每周一诗”、“每日必学”、“天天诵读”……更有甚者经家长许可后,直接发动学生在互联网上集体购买,并对购买后的阅读和背诵情况作定时定量统计,要求家长配合督促,以此获得双赢效果。还有每周的诗歌晨读以及周一全校性的诗歌朗诵表演……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感谢本校的全体领导和全体语文老师,是她们上下通力合作,几年如一日地带领着全体师生在正确的光明大道上前行,因此才有了我这“一根筋”思想的普及和发展,以及以下书籍的合理契入:    

 (1)《诗词中的科学》/儿童出版社/刘兴诗    

     我的推广语:赤壁惊涛何处寻?牛郎织女能见面吗?为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什么一江春水向东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秘密是什么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是谁在施展魔术呢?……如果你对这些诗词中的问题感到好奇,就请翻开这本书,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探索诗词中蕴含的科学奥秘吧!     

 (2)《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奇妙科学》(夏月卷、秋风卷)/同心出版社/禹田    

     我的广告词:“霜叶”为何“红于二月花”?“高处”为什么“不胜寒”?“黄梅时节”为何“处处蛙”?“鲤鱼”为什么半夜“来上滩”?走进《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奇妙科学》,就是走进一个奇妙科学大展览!走进《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奇妙科学》,吟诗词,学科学,千年诗词美如画,一生丰富金不换。   

……    

    有时配合手舞足蹈或入情入景的吟诵,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得到激发,于是我们的目标就在愉悦中得以实现了。    

 二、在诗歌的创作中,锻炼学生对现象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辨力和表达力    

 (一)诗意的语言本身就是科学    

     一个科学的教育者让自己的学生去写诗歌,似乎这有点喧宾夺主了。但我们知道任何科学活动最终都需要把意识物化出来,而语言是科学意识通向现实世界的最初媒介。一个哑巴的科学者,或者一个不善言辞的科学者,如果他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述出来,我们说这样的科学者是不利于科学走向社会的。    

     纵观古今中外,我们来例数一些因语言而获得高度成就的科学巨匠们:    

     写《昆虫记》的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诗人法布尔;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的法布尔;    

     写《海底两万里》、《气球上的五星期》、《八一十天环游地球》的法国诗人凡尔纳;收集博物馆里的科学知识,通过文学话语把未来的各种可能,表述给我们的凡尔纳。    

     翻开霍金的《时间的简史》,我们就能无处不体会到一个宇宙的构成论者,他是如何通过众多诗意性、形象化的表述,让他最深处的思想,鲜活而生动地表达出来并感染了我们。    

     以上的例子在人类的科学史上可谓是屡见不鲜,不仅是国外,在国内也是比比皆是。如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的我国五十年代的老诗人高士其;向全世界推广《科学诗》和揭秘《生命的起源》的高士其(小学科学浙教版三下《土壤里有什么》一课的资料阅读中就有他的科学诗作品《我们的土壤妈妈》);利用休息的间隙捕捉灵感、解析人生的中科院文联主席、科学诗人郭曰方;将往事和未来凝聚成“真善美”诗篇的郭曰方(《精彩人生——人民科学家颂》);……    

     所以诗意的语言本身就是科学,会使一个科学者摆脱了人工语言所固有的乏味和难以理解,进而能够更好地普及科学,激励科学的探索。    

     站在语言学的角度,一个高超的科学家必然也是语言的大师,而提醒一个热爱科学的学生,注意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方式,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尝试和兼顾学习诗歌的创作。    

     关于这一点,在学习之前还要通过反复阅读科学课上已有的文本和课外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领悟其中的科学道理,并能逐渐体会科学事物是如何通过诗歌的语言来传达和表述的。这是一个需要慢慢凝聚积累和长期训练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实施的:    

     1.培养兴趣。教师通过科学课堂里诗歌的介入(引题、揭题、总结等),让学生明白科学与诗歌是互为融合的整体。通过墙报介绍科学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激发学生对科学诗歌的兴趣与向往。    

     2.自主学习。课外自己通过网络或书籍寻找资料,摘抄或背诵,鼓励自由写作。也可组成学习小组,取长补短,自主交流,形成一定的诗意氛围。(诗社活动。必要时教师可制定奖励措施。)    

     而以上这些必须有计划有目地循序渐进地去完成,或许中间阶段需要1—2年,甚至更长时间。倘若需要全体学生参与,我建议大家向我们学校学习,最好由教导处牵头,配合语文学科统一规划:一二年级重在积累,每日一首,背诵现代诗歌;三年级开始除了天天诵读之外,再加每周两次的诗歌仿写练习,规定篇目(不一定非得科学诗,也可是其他)。要做到有练必查,有错必纠。    

    这一时期重在提高基础的文学素养,以期我们的孩子能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这里,不妨同时向大家提供一些我们学校目前正在使用的语言优美、值得一试的仿写材料:顾城的《毛虫和蛾子》、《梦想》,卡莱姆的《善良》,希尔弗斯坦的《总得有人去》……    

 (二)在诗歌的创作中,领略认识论的本质    

     科学离不开现象、离不开对现象之间的共相的感知,并因此推理。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两个独立而又相互开放的系统,一个是我们现实所能感知的时空和这个时空内的现象的实在性。而另一个世界呢,它是我们思维的维度,处在我们想像时的时空序列中(康德)。    

     我们从现实中形成经验感知,并把它上升到语言概念,而作为主体的时空,就是把这种概念重新还原为感知的能量,并置于思维的维度,以寻找现象之间的通感性。所以一个科学家就是一个想像家,甚至是一个幻想家。想像,诗歌的灵魂,让一个处在科学教育中的受众学生,去领略想像的妙漫吧,又在那丰盈的时空中,学会对现象(物像)的凝神观照(注意力),并进而推理。    

     而这样的创作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之前没有经过多年训练的学校更是难上加难,但我们要说的是:诗歌本就是人类语言的精髓所在,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    

     因为它的难,所以诗歌的创作不必人人参与,不需要全班甚至全校性开展,只需固定在小范围之内,即全校选拔出来的文学精英分子。我们学校的“七彩光诗社”就是这样一个团体。因他们的优秀,故我们要求人人必须学会想像,学会在诗歌的维度中表达事物的存在,表达他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直觉上的判断。需要他们无比敏锐的对事物的感知力,并告诉我们关于他们那颗幼小而活泼的心灵,对生活的内蕴和真理性是如何被他们所认知的。    

     这一时期我们诗社训练的并非科学诗,而是重在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当然,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如经常被表扬到的有如下几首:  四(2)班叶雨虹写的《一对好朋友》:    

 一对好朋友,/性格真奇怪!/一个似火,/一个似水。/俗话说得好,/冰火两重天,/谁也不知道,/冰和火怎么成为一对好朋友。/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吧!    

 四(3)班陈雨绮的佳作《顽皮的五官》(十分钟现场完成):    

     呵,你看,/调皮的眉毛,/在玩降落伞,/一上一下。//眼睛,/正往下瓢泼水,/就像一朵雨云。//因为这些都是它们最爱的,/你见过这么调皮的五官吗?//嘿,/嘴巴张的老大,/在吃空气呢? //“ 哇—!”一个小妹妹放声大哭. /这是五官的主人, //现在, /就是五官最愉快的时间!    

     这些诗不仅语言天真可爱,充满儿童诗特有的情趣,思想上还不乏人性哲学的思辨呢!    

     嗯,是的,他们需要努力走进自己的时空序列,以至于让他们领悟到,正是“天人合一”的“我思考故我在”(思辨、诗意逻辑),才是他们获得科学知识,发挥他们创造力的最根本途径。    

 (三)走进自然,从生活的样式中获得对科学人生的热爱。    

      带领我们的学生去大自然远足,让他们领悟到自然的缤纷和趣味,使他们的生命感产生对科学的更大的热爱,这不仅仅是我们作为科学教育者的工作,而且还一直是我们更大的对人生的梦想。    

     因此课外与自然的接触,不仅仅是去把握自然的现象,为我们的科学教育提供材料,而从更深刻的意义上去思考自然,自然就是一种人的生存,热爱自然就是热爱人生。寓教于乐也就是寓教于人生的生活样式中,选择吧我们的孩子,你们需要一种怎样的生活未来和态度。    

     我们学校离东吴文化公园和富春江都不远,可谓依山傍水,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于是我们理所当然地经常带孩子们去那里采风,观察植物们沁雪的根须、聆听小动物风中的私语……而小诗人们,他们天生的乐观,注定比我们收获更大:  ●慢爬的蜗牛    

 五(1)班 申屠齐明     

 那光滑而又湿漉漉的身体,    

 成天钻在那结实的壳里。    

 它常背着自己唯一的家,    

 在墙角、地上、草丛、树上、、、、、、    

 一点点坚持努力地爬着,    

 不急也不慌,    

 总是留下一条银色的足迹,    

 哦!它是在告诉别人欲速则不达!    

   

●聪明的乌龟     

三(1)班 蒋子纯     

狮子来打猎了,    

动物们吓得不得了,    

连忙开始逃难。    

嘿,快逃,    

着急的兔子对着乌龟大叫。    

可乌龟不怕,    

慢吞吞地缩进壳,    

兔子跳着走了。    

喂,快跑,    

逃难的小鸟对着乌龟大叫。    

可乌龟不怕,    

躲在壳里睡觉,    

小鸟飞着走了。    

狮子来了,    

对着可怜的动物们大叫,    

可乌龟还是不怕,    

躲在自己的房子里。    

“咕噜,咕噜……”    

狮子气得暴着青筋走了。     

●小白兔     

三(5)班 叶金吉     

小白兔,    

好聪明,    

见到恶狼    

躲进窝,    

恶狼守窝又守窝,    

不料狡兔有三窝,    

天敌肚子咕咕叫,    

只好无奈跑回家。     

●扫帚    

五(1)班  章林羽    

她土头土脸,    

她满身灰尘,    

却用一生,    

除去了无数烟尘。    

●生机    

四(5)班 郑煜祺     

绿,是碧草青山    

红,是鲜花太阳    

蓝,是天空大海    

这些都是生命的象征    

白,是塑料垃圾    

黑,是浓烟瘴气    

这些都是死亡的象征    

我们拒绝“一穷二白”    

我们渴望“五彩缤纷”    

为了今生今世,为了子子孙孙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学科学,爱文学,还适时地结合当下的环保意义……    

    其次,我们学校的科学课的课外,更重要地体现在我们的“七彩园”(菜园子)里。因为过了马路就到……方便极了……    

     所以我们建议大家要结合学校的现实条件,尽可能把孩子们带向自然,那里有时令的冷暖,有昆虫的家园,有呼吸不尽的新鲜空气。植物在那里呼吸,阳光通过光合作用,进入它们叶子中的河流。    

     总之,走进自然就是走进科学的诗意,而诗意就意味着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这种人生的审美意识需要更早由我们教导给学生。   

三、发表和交流你们的科学诗歌吧,我们帮你    

     孩子们都是喜欢受到大人的赞扬,在教学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创办了学校的诗歌刊物《七色光》,每年一期,对学校、老师、家长汇报,让他们一起督促并分享我们的成功和喜悦。    

     在学校这一乐园里,我们建立了诗歌论坛,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文学和科学的交流天地。在那里,他们写下和发表“母语”对科学的情感认识,让他们活泼地交流起来,增加他们之间的思想沟通。    

     当然,我们还对他们的杰作进行评比,谁得到我们的赏识,我们将向他佩带鲜花——微型向日葵(我们的校花),甚至是更贵一些的荣誉的勋章——东吴小俊才。    

     我们定期完成科学诗歌的手抄报,以班级为单位张贴于实验室或教室内外墙,促进互相学习以及班级之间的竞争。    

     激励的墙报能够让科学的小天使们介绍他们自己,心灵和思考的成果可组成他们的学习小组,取长补短,自主交流,形成一定的诗意氛围。这样我们的工作就有了组织化,从自发走向自觉,继而又加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课外自己通过网络或书籍寻找资料,摘抄或背诵,鼓励他们自由写作。    

     建立博客,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专职意义,学校更成立科学诗的专题小组,并从其他学科中独立起来。    

     举办诗歌节。两年一次。积极表现和推广科学中美的内质。    

     而我们说“美何其深远”!美育,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当下我国的美育工作依然附属于其他学科中,这并不能更好地发挥美育的独立意义,使得我们的美育事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强调科学诗的教育意义,我们觉得肯定能全面提高学生对其他学科,在勾连上意义的认识,发挥科学诗对其他学科的侧面支持,进而成为驱动他们求取知识的内在力。伟大的艺术家也是科学工匠,一切伟大的科学家都需要诗意提升他们的感知力,世界本来就是统一的,后来才分离出意识和物质的不同,才有了我们现在生命的高级形态。    

    但我们同时也认为“科学诗”这个专题的研究,并不意味着诗歌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它只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从那里可能走出我们日后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实干家、政治家,社会家,我们服务的是让我们的孩子全面地发展自己。

    我本人的文字水平有限,我校对美育工作也处在初步的尝试中,而“科学诗”在小学阶段提出,有待各位同行和各兄弟学校的鉴证,其意义更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不断的丰富。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漫谈小学科学小组学习中的“低效学习”    下一篇:简约有效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