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幼儿园教育论文

2-3岁婴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探究

所属栏目: 幼儿园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2-3岁婴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探究

                                     舟山市普陀区实验幼儿园    余静君

 

摘要:2-3岁的婴幼儿因为认知水平、动作反应与控制水平、生活经验及生理状态等方面的制约,再加上家庭的过度保护,他们的头脑中很少有自我保护的概念,也缺少自我保护的能力。致使来到幼儿园这个群体中,面临更多的不安全。本文旨在通过增强体能、尝试“危险后果”、借代演练等方法,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达到初步的自救、自护。

关键词:  2-3    自我保护    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就大环境而言: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意外死亡已经成为儿童死亡顺位中的第一位,而且所占比率呈上升趋势。国内相关调查也显示,每年20%-40%的儿童因意外伤害需要医学关注……而其中只有极少数意外才是真正的意外,绝大多数所谓的“意外”并非偶然,很多都是因为缺乏基本的自救及自我保护能力而导致。而学龄前的孩子,更因为受认知水平、动作反应与控制水平、生活经验、生活状态等方面的制约,不仅看似十分危险的物体能对其构成身体威胁,那些原本不一定存在威胁的物体也会成为安全隐患。

从个体情况来看:现今的家庭是多位家长共同看护一个孩子,孩子的一切成了自己的一切,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教育也就存在着这样一种弊端:父母和祖辈担负起了孩子安全的责任,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当心,这里太危险……”“不能做”、 “不准……”、“不许……”等,孩子根本不能区分什么是危险、什么是安全。更普遍的是即使碰到危险如在地板上滑一跤,大人也是责怪地板甚至打地板,根本没有及时对孩子进行自我安全保护的教育。

孩子不可能永远在我们的视线之内,我们再细心,也无法预见到孩子可能面临的危险,即使遇到了危险,也并不意味着能代替孩子避开危险,孩子的“保护神”应该是他自己。只有孩子具有了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才有可能使自己受到最小的伤害。

二、我园2—3岁婴幼儿入园时自我保护现状及原因:

我园小小班幼儿共有41位,开学来园时,我们通过观察发现:

1.家长保护过多。孩子几乎都是家长抱着来园、离园,把孩子放地上还不放心,用两手作护拦,像母鸡护小鸡似的,还一个劲地提醒着:“囡囡,当心,别跑”;走路一不留神就摔倒,小兔跳时两脚粘地;玩大型玩具时,要么上玩具一起玩,要么大声提醒,孩子根本不用考虑自己的安全问题。

2.自我保护差。如玩玩具时,见到自己喜欢的,互相抢夺、相互推搡,用积木砸对方的头,用手抓对方的脸,而对方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活动时,只要高兴就乱蹦乱跳乱跑,根本不会顾及周围是否危险……摔了碰了就哇哇大哭。

可是在幼儿园一个班二十个孩子,老师不可能像每个家长一样分分秒秒进行一对一的关注和保护。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成为我们首要的任务,为此我们针对孩子的自我保护现状,制定了培养2-3岁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有关策略。

三、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活动锻炼,增强体能

2-3岁的孩子全身肌肉骨骼比较嫩弱,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由于不善协调,在走路时平衡性就差,再加上过度的保护,动作能力更弱,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而体能对幼儿的自我保护有很大的关系,遇到危险时,能跑、能跳、有坚持力的孩子,自救的机会就大,因此增强孩子的体能,提高孩子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是提高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首要途径。

1.在阳光充足的时间带孩子在幼儿园场地上散步、跑步,玩“小兔跳”、“一个跟着一个走”等游戏;在楼道里进行爬楼梯的运动,提高孩子的体能和动作的协调性。

2.利用活动场地及大型玩具,进行体能锻炼。让孩子们在场地上滚球、追球,在追球的过程中,锻炼孩子们的体能,并懂得不能在球的后面紧追,走旁边更安全;别的球滚过来时不要去踩,要躲开,否则会摔跤。玩大型玩具时,让孩子们在老师的保护指导下攀爬等,既锻炼了体能,又明白了要不从上面摔下来,必须要双脚踩稳、双手抓紧……从而也学会了自我保护。

(二)直觉体验、情景类推

因为2-3岁的孩子,受思维水平的局限,以及好模仿的特点,现行教育一般给予幼儿正面示范,至于意外事故的起因和后果只会以描述性的语言或其它间接的方式告知,因此也很难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但当意外事故的主角是熟悉的同伴时,他们会比较容易理解事故的后果。这种直觉体验有助于幼儿理解自护的意义,也有利于教师在情景中进行随机教育。

如上学期末,小小班的一位孩子在家里因为登高摔断了胳膊,教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及时抓住自我保护教育的最好时机,分批带孩子前去探望,并请受伤孩子讲讲自己受伤的原因,现在受伤后的感觉,在老师和受伤孩子的一问一答中,在场的孩子有的扁扁嘴,有的皱皱眉,感同身受。回幼儿园又回忆:“XX为什么会摔断胳膊?”加深印象。据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说“我不爬这么这么高了,手摔断了很痛的”、“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了”、“我爬这么高,也会把手(胳膊)摔断的”……收到了自护教育的效果。

(三) “危险后果”, 亲身尝试

我们经常认为孩子年龄小,阅历浅,什么也不懂,在教育他们时总避开一些反面事物,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家长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强调,甚至剥夺孩子玩的权利,怕孩子受到伤害;老师怕出事故,怕家长不理解,对孩子从头管到脚,一有出格的行为,就一味阻止。可是孩子天生就是好奇的,喜欢探索的,家长和老师这样那样的做法,只会更激发孩子的好奇性和尝试的欲望。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其实让孩子尝试“危险后果”,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孩子鞋带散了,但因为玩兴正浓而不愿意你帮他系上,等他拌了一跤,知道了危险,自然在下次鞋带散的时候主动叫你帮他系上了。

小小班有一位孩子,在家经常拿塑料袋往套上头,家长越是不给玩,孩子就越想玩。老师和家长经过探讨后,决定采用尝试“危险后果”的办法。在老师准备充足的情况下,老师让孩子们拖着塑料袋玩游戏,那孩子玩着玩着就把塑料袋往头上套,结果塑料袋在孩子的呼吸中贴紧了口鼻,孩子难受了,老师看准时机适时取下了塑料袋。当老师再次把塑料袋往他头上套时,他一个劲地摇头拒绝。这一次的“危险后果”尝试,达到了自我保护的教育目的。

(四)抓住契机,借代演练

由于2-3岁的孩子好动,认知水平低,再加上生活经验缺乏,往往对当前的危险认识不足,常常导致意外的发生。如:不了解因为人的活动,有些安全的处所会变得危险……因此有必要抓住安全事件的教育契机,对一些危险情景进行现场模拟演练,让孩子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防范于未然。

如一小小班的孩子,在家爬上窗台,爬出防盗窗,掉下了楼……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但对于二三岁的孩子,因为受认知水平的影响,他们因为好玩而根本无法预见这种危险。为了防止有更多的孩子发生类似的不幸,我们结合孩子的发展特点,专门在活动室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教育。我们用玻璃瓶做了一个玻璃娃娃,贴上眼睛鼻子等,并根据实际事例创编了故事,让瓶娃娃根据故事情节慢慢爬上窗台,然后从窗台上啪啦一下摔到了外面的水泥地上。孩子们听到响声后都纷纷跑出了活动室,看到了一地的玻璃,纷纷说:“娃娃摔碎了”;“玻璃娃娃死掉了”……教师及时结合具体情景进行教育,再让孩子们找找说说:XXX小朋友这几天在不在?为什么不在?结合典型事例,让孩子知道爬上窗台很危险,会摔死,那样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再也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从而培养起孩子的自我安全意识。

(五)偶发事故,随机教育

心理学告诉我们,2-3岁的孩子常常以触摸和嘴尝的方式认识世界,可又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对潜在危险预见不足,因此气管异物、鼻腔异物、眼内异物,夹伤、触电等也成为孩子们意外伤害的主要类型。为了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我们除了日常的教育外,抓住偶发事件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加深影响,从而更好地自我保护。

小小班活动室四周的墙群都用发泡板围着,以防止孩子动作不协调而经常发生碰撞。可调皮的孩子却用手指抠起了发泡板。有一天一孩子将抠下的小块往鼻空里塞,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阻止,意外事故马上发生。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安全事件进行教育:让孩子们用手指扪住自己的两鼻孔,闭上嘴不呼吸,感觉堵塞的不舒服感。对特别调皮的孩子教师再亲自实验,让全体小朋友都感觉到把东西放到鼻子、嘴巴里会很危险,知道自我保护,以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

(六)反复强调,养成习惯

意外的自护常识是人们在经历灾难后,对原有灾难规律性认识及所采取的必要保护措施。可是对2-3岁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孩子来说,因为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发育不完善,虽然有时察觉到危险,但因未能及时反应和有效控制动作而导致意外发生,往往受害最大。幼儿只有掌握了意外自护的初步常识,养成良好的自护习惯,才能免受伤害或者将伤害降到最低。

1.将自护常识贯穿于一日生活环境中。如在走路时教育孩子手不要插在口袋里,要靠边、靠右走;进活动室轻轻推门,不在门边玩,不将手放入门缝、抽屉等地方;小椅子轻轻拿、轻轻放,离开座位随手将小椅子放入桌子下面;不随便将积木、纽扣、小珠珠放入嘴里、鼻孔和耳朵;不随便离开老师和小朋友……

2.将自护常识渗透在专项演练中。如我园每学期都组织一次意外事故逃生演习,我们事先组织孩子观看录映带,了解如何逃生。在火灾事故演练时,孩子们个个用毛巾捂着嘴巴、鼻子,弯着腰,不慌不忙地跟着老师逃离现场;在紧急逃生演练时,则个个注意集中,听老师的指挥逃离到安全地带。

3.将自护常识贯穿于游戏和教学中。如进行“红绿灯”的游戏,让孩子们知道绿灯亮了可以通过人行道;玩“猫司令”的游戏和“小兔乖乖”,知道不能随便开门;通过“滑滑梯”的讲述,知道滑滑梯要一个一个滑,不能倒着滑,通过“打电话”的智力游戏,让孩子掌握自己是哪个幼儿园的小朋友,自己爸爸妈妈的名字等……

(七)家园配合,提高效果

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还需要家长在家中配合完成。为了提高家长对孩子自护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我们专门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小小班孩子自我保护的培养目标等,向家长宣传一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平时的接送时间则和家长一起探讨、交流看法,逐渐转变家长的过度“护犊”行为,改变家长过度保护、过度限制的教育观念。

四、效果

经过一学期多的实践培养,小小班孩子的安全意识增强了,自我保护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会随意跟自己不是很熟悉的人离开;上下楼梯会一个跟着一个手扶着栏杆:玩大型玩具时会有次序地上下;会有意识地避开墙角;离开座位会随手把小椅子放入桌子下;杜绝了积木小珠等危险物放入口鼻耳中;攀爬时会用手紧紧抓住物体,双脚踩稳,因为力气不够能及时向老师求救……

五、体会

1.强身健体是达到自护的根本保证。小小班孩子能力弱,协调性差,要多开展户外活动,多让幼儿进行走跑跳等基本动作的练习,提高灵活性和协调性。肌体强壮了、灵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也提高了。

2.家园配合、持之以恒,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有了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就会事半功倍。

3. 尝试“危险后果”应有选择,并注意适可而止,更不能吓唬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4.教育手段多样,但要符合2-3岁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参考资料:《幼儿心理学》(陈帼眉)

        《幼儿教育》2006.11“对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思考”(顾荣芳)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幼儿生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下一篇:中班情感活动“老师,您快乐吗!”的由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