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凤城中学  陈文德

摘 要:长期以来,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当前中小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心理问题突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包括:更新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各学科中,开设心理咨询室,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加强心理教育研究等。
   关键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然要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重任。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并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但是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流于形式,认识观念模糊,师资力量薄弱,或教育不得法。其主要的教育形式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把心理健康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教育的维护者。” 为了让学生身心从小就能得到健康的成长,我们务必转变教育观念,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加大力度改进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根据多年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关键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 “防患于未然”的教育,是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为主要目标,这种形式的教育具有根本性的现实意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界必须重视和把握的一种教育理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关键。因此,教师应树立如下几种观念:

1、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要培养具有健全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原则和途径等。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教师往往习惯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如何调皮、不听话、成绩不好等,却很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差距。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怎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所以,教师必须随时调整矫正自己的心态,保持自己的人格健全,以健康的、积极的、发展的良好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以适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教师应在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要防止将心理健康教育孤立于其他学科和活动之外的倾向,树立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观念。应认识到每一位教师都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任务,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心理活动的过程,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必然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能动地发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预防和医疗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作用,避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制造学生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学生的心理疾患。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力求使学生做到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
    3、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表现出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态度,总是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尊严,而不顾及学生的想法,有的教师甚至把学生视为可以随时训斥的对象,缺乏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在教育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中,应建立一种相互的、平等的 、信任的协作关系,每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将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入学校、引入课堂、引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各个方面。学会尊重与理解,学会沟通与爱护,给予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友谊,建立和维持与学生亲密无间、融洽协调的情感基础,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二、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必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防治和发展为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技能,发挥心理潜质,从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树立科学人生观,并在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得以协调发展。作为教育者,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则是在心理、思想方面的健康加以引导和塑造,即“先学会做人,后做学问。”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它们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而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他们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他们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加宽松、更能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我们不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它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认识了心理健康的真本质和必要性,才能施予适当的策略来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多渠道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发展,要不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拓宽教育的途径,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学科渗透心理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在各项活动中,都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实施策略。机械、简单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是达不到目的的。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教师应动脑筋积累经验,重视交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学生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从而有效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发展。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教育效果也会很显著,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会带来巨大的促进。

2、开展有益身心活动

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或信息传媒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形式,开展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理论的理解掌握;开展生动活泼、情趣并茂的集体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多元化,如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登山、演讲、审美、交友联谊会等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教育,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的养成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良好行为。出现同类心理疑问的学生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议沦,利用团体相互影响,互相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如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和产生的问题,就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3、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学校应设置心理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热线电话,多渠道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个别或集体、不同年龄或不同年级心理辅导时,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人际交往、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甚至进行追踪调查,立为个案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积累资料。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解除咨询学生的思想顾虑,使其充分表达其难言之隐。心理咨询还可以与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合作,开展针对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担任心理辅导的教师要有一颗爱心,热爱这项工作并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咨询的技巧、心理训练的方法,应本着“真诚、热情、耐心、保密”的原则开展工作。

4、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营造一种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系统大氛围,从不同的层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充分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把无声的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发挥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一些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也无法置于社会之外,免不了要受一些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社会因素的侵扰,造成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失眠、攻击、退缩、焦虑、抑郁、恐惧等等,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与目标的实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中去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学校应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在这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向家长及时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及所出现的具体问题。力求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净化周围的社会风气,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学生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真正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从普通走向专业,把平凡点化成精彩—— 浅谈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策略选择    下一篇:农村初中校的困惑与对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