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议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   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在文言文教学中,仍存在重文言词语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感悟的偏向,以致出现学生学得累、甚至不愿学的现象。如果回到新课程标准的框架内,注重诵读积累,加强对文本的感悟,并适当拓展延伸,古文新教,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文言文  教学  文本教读  诵读  兴趣   拓展延伸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再一次被提到了广大教师的案头。然而在文言文教学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涣散;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等缺点,让优美的中国古典文学沦落为学生的头痛之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文言文艰涩,难懂,学习起来的确较为困难,而且我们面对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审美修养欠缺等,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回归到新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学习应使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转变传统的字句串解这一教学方式,重文本的解读,并注意拓展延伸,想办法让教学方式生动起来,多变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到乐学,养成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 文本教读
  文本不仅是例子,更是学生积累知识的基础,培养能力、发散思维的途径。处理好文本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文言文更是如此。所以重视诵读,通过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再辅以适当的检查、适当的压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理解文本内容。
  1、以读激趣

文言文,它的字词含义、句式、篇章结构等都与现代文有较大的差距,学生难理解、难消化,甚至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古诗文没有用而不愿意学,对古诗文没有一点兴趣。确实,按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方法,从疏通文字到讲解分析文章结构、中心思想等一个一个知识地教学,不仅把精美的古诗文分割得支离破碎,而且显得呆板、枯燥乏味,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但是,如果以“读”为突破口,通过诵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那或舒缓或急促或深沉或激昂或深情或抑郁的语调,和谐的韵律节奏等独特的语言美感,必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慢慢喜欢上古诗文,愿意走进古人的生活。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语言比较精美,易于朗读的文章。如孟子《鱼我所欲也》,语言自然流畅,排比有气势,节奏感强,富有气势,配以适当的音乐,学生就是不想读也会跟着读起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多运用配乐朗读,学生的兴趣就会激发出来,从而较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只要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成愿学、乐学,从而主动地学习。

2、以读促教

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在诵读中积累语感、领悟语意,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在古诗文教学中突出诵读,收效将更大。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古诗文,教学伊始,第一桩事就是读。不论是五言绝句还是较长的文章,都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仅上课组织读,课后也指导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形式有很多,听读、跟读、齐读、默读等等。对于各种形式的读,只要有明确的目的,由浅入深地进行,让学生反复地去读课文、读字词,既可以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又可以使学生在读中理解掌握一些字义、词义、句义和文言句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做到由感而悟,从而领悟文意,一通而百通,达到融会贯通,事半功倍。

如在教《五先生传》一文时,我通过设计“五步诵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读课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一步是听读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课文,并作圈注,找出生疏字和多音字,读准字音;第二步是和读录音,边读边划清句读、节奏;第三步是跟读课文,随着老师的范读而读,掌握语调和感情;第四步是齐读课文,既造声势,帮助中下生读,又对和读、跟读作反馈;第五步是默读,边看注释边看课文,了解生僻字词和难懂句,从而进一步认识课文,把握文章。这样,通过“五读”,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课文优美的语句,感悟课文内容,认识五先生的生活和性格志趣,体会其精神面貌。这样,以读代替老师的讲解,既避免了字斟句酌,满堂讲或满堂问的枯燥乏味,又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语感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以读促学

语言积累、感悟的最好方法是诵读。古诗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等难点的突破,关键在于诵读;古诗文中精炼的语言、典雅的句式都称得上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知识的积累、感悟关键在于诵读;古诗文文意的领悟、思想感情的体会,关键在于诵读。通过诵读,既可积累精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又能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加快知识的消化吸收,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达到更高的一个层次。“背”是我国传统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来再说,当知识达到一个层次后,自然会懂、会理解。鲁迅,15岁时差不多读完了十三经。那时的读,也就是现在的“背”。试想,一个小孩子,能都懂吗?不可能。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知识的增加,就会慢慢融化,就会理解,这是鲁迅日后成为一代文豪的基础。所以,学生的学习,关键在于读,熟读成诵。做繁多的习题,不如认真地去读字词、读课文,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把文章的词汇、句式等变成自己的语言储库中的一部分,在需要时“破脑而出”,做到下笔有神,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4、 以查促学
  教师的检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能这种热情会迫于一种无形的自我“压力”,可我们毋庸置疑,这种压力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压力,因为这是学生不服输的精神、自我实现的愿望在起作用。利用他们这种心理,我就采取让学生“爬黑板翻译”的方式。课前我准备好几张卡片,上写一到两句包含重要知识点的句子,找几个同学“抽签”翻译。他们爬黑板前,教师要留出他们自读的时间,依然是有问题先提出来,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大了许多。而且看的也更细一些,并且对重点语句的敏感度也增加了不少。到前面翻译的同学因为都是有备而来,所以情况比较不错,当然也有疏忽大意的时候。比如在翻译《鱼我所欲也》“所识贫乏得我与?”这句话时,有个同学就译成了“所认识的贫穷者得到我吧”。引得下面的同学捧腹大笑。很显然,这位同学对“得”“与”二字没理解透彻,这样一来,也能让他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同时我也趁机讲了这两个字的意思,并提醒他们自学翻译时注意抓住前后文的语境。把检查放在学习中而不是学习后,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干劲足了,并且能够当堂掌握所学内容,也避免了往常“干听”的坏习惯。以查促学可以放在教授一篇课文的后一阶段进行。

通过读、查,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学习的热情高潮了,老师的教和学也就迎刃而解了,轻松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记诵积累”和“理解浅易文言文文本的大意”。
二 拓展延伸
  文言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诵读上、文本理解上,学会字词句是基础,学会品位、鉴赏文言文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所以文本教读之后,适当地对文章内容作些美的挖掘,这样会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认识,同时也使教学文言文的课堂充盈着一种审美愉悦。
  1、谈古论今
  常言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人说的“古语”,我们大可今人今看,也让学生自由说说他们学完文章后的感想。比如学完《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就让他们说说文中所讲讽谏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意义,学生也能说出不少来。给学生的思维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我们也能发现他们在古今对照中碰撞出来的思想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深度有了,宽度也有了。学生在无形中也学会了用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这也正是文言文教学目标所规定的。
  2、 识人论世
  文学批评有句术语叫"知人论世",意思就是学习文学作品,必须先了解这部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这是说的在学习作品前。那在文本学习之后,我们可以化用一下这句话,做一做“识人论世”的工作。很多文言文都涉及到典型的人物形象,比如飘泊憔悴的琵琶女、深谋远虑的战略家诸葛亮、思度弘远的伐交高手鲁肃、机智爱国的郑国商人弦高……这些形象都以他们超凡的人格魅力在文言文的国度里散发着强烈的光芒。教师让学生鉴赏这些形象,写写对他们的认识,可以使他们更好的认识那个时代,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在繁密的古文字中蕴藏的古今人类共有的情感。
  3、 以古论古
  历史上的某个典故、某个人物有时不只出现在一篇作品中,稍加留心,便会发现在其它作品中也能觅到他们的踪迹。比如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文,就着重刻画了项羽和刘邦的形象,而以项羽最为典型,也最有争议。于是我就搜集了不少有关项羽的材料,像项羽的《垓下歌》、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跟学生一起品读、分析,这样既使学生全面认识了项羽,也使他们领悟了诗词的魅力,还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文本教读是基础,是知识,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基础知识的能力,为阅读课外文言文做好铺垫;拓展延伸是升华,是美读,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评价的能力,为他们认识传统文化精华、陶冶美好情操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文本教读与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改变古诗文教学中字斟句酌的枯燥板滞局面,又可以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丰富语言、积累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了解古人生活,认识中华文化之瑰丽、精深。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年

 (2)《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5.8.10期)

 (3)《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1年2-4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让语文课堂闪耀异彩    下一篇:浅析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