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历史计划总结

初三历史总复习计划

所属栏目: 历史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14-04-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总复习一共分为两轮第一轮复习:整合基础知识点,帮助学生构筑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坚持“全、准、深、新”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指导学生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 历史概念通过梳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

  第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提升能力。

  在专题复习中,把所学知识进行有的效重组和整合,加强学生整体把握历史结构、层次、体系的能力。,把专题知识平面的“广”度、垂直“深”度和理论“高”度有机统一起来,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归纳概括这一特定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 同时,注意分析专题与专题之间、各历史阶段特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纳入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动态考察和把握,保持历史教学的连续性,使历史阶段特征成为通向历史规律的“阶梯”。

  第一轮复习详情n      主要任务:是理清重要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形成比较完整的历史认知结构。

  n      课时安排:约占11课时左右。

  复习依据:“以纲(《考试说明》)为纲、   以本(课本)为本”。

  n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法规性文件,更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好钢应该用在刀刃上。认真研读、揣摩《考试说明》,了解考点的增删情况,明确哪些是要考的,哪些是不考的,这样,就可以不做或少做无用功,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可以起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复习什么?

  1、微观分析,即从细微处入手,多角度思考,挖掘知识内涵,把握知识的核心和精髓。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

  2、宏观把握,即从大处着眼,理清知识线索,将考点放到特定的专题中,前后联系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怎么复习?

  原则:

  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坚持“全、准、深、新”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

  指导学生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 历史概念通过梳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

  1、抓点理线,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

  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基础就是要先做抓点理线工作,也就是立足《考纲》所圈定的“知识范围”,全面、深入、细致地阅读中学教材,在熟读和精思的基础上,从课本中抓住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点”,还应注意“面”。在总复习的第一轮复习阶段,必须按“考试说明”的要求照顾全面,落实知识点,编制的试题也应考虑到知识的覆盖面,特别要重视那些易为人们所疏忽的所谓“非重点内容”。因此在复习中应从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去剖析一些重点内容,抓点理线,将历史知识要点化、条理化、线索化,使学生掌握各个部分的历史内容,并将此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

  线索:(以世界近代史九年级上册为例)本册书的核心和关键字眼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的条件:

  (思想)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运动;(物质)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英美法的资产阶级革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政治上的变革)工业革命(经济的刺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美日的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斗争:

  与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无产阶级的斗争(英国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成立)资本主义的矛盾:突出体现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2、概括综合,将历史知识概要化、系统化概括与综合是《考纲》对中学生“历史阐释”能力要求的初级目标之一,是历史复习的最基本要求,用概括的方法是把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提炼出要点,将分散状态的知识归纳出清晰的脉络。建议用编目、列纲、图表等办法,形成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结构系统。用综合的方法把那些分布在不同章节、互有联系的知识点通过聚拢、汇合,形成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

  3、联系比较,将历史知识网络化、深刻化在复习中必须以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历史和分析历史。历史知识间的各种联系既包括历史事件演变过程中时间先后的纵向联系,即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或同一地区和国家内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因素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包括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即通过发掘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明显的或不明显的联系,从中把握历史的本质、历史的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对思维能力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历史知识内涵的精神实质。

  比较是指在历史复习中不断进行某些方面的对比,以揭示同类历史事件的异同,鉴别异类历史事件之间本质区别的方法。在历史复习中经常性地使用比较法,可以有效地帮助自己避免知识间的相互混淆,答题时的张冠李戴。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判明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有意识地、有系统地复习。

  4、史论结合,达到史实、史论、史法的结合将历史知识理论化、能力化历史学科的能力是以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为载体的,因而还要注重培养自己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就必须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即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出观点:“到历史去”,则是由观点来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辩证统一。那种脱离史实的纯理论复习,或只讲史实而不去认真对史实进行理论分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第二轮复习详情一、历史专题复习的重要性历史专题复习是指在复习巩固已学知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把分散于历史教材各册、各单元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互联系的内容予以纵横联系,揭示其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上升到理性的、本质性的认知,形成一条条清晰的专题知识线。

  从以往历史试题的命题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选择题还是材料解析题,基本都采用专题式命题方式,这种专题式命题方式,体现了对学科内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对我们进行专题复习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另外,历史专题复习在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综合学科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突出特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突破历史知识的时空性,去整合知识、运用知识,以期通过专题的复习、同类问题的分析归纳对比,培养学生以辩证发展观点去审视历史事物在不同的时空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价值,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宏观上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及未来社会的历史意识。

  二、设置历史复习专题应遵循的原则第一,类似性原则。一个专题必须是由若干相似历史事实,经过提炼综合而成。如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因为都是改革我们可以设置成一个或几个专题。

  第二,重点性原则。设置专题应选择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作为设置专题的重点,例如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又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第三,创新性原则。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显而易见,温故仅仅是手段,知新才是目的。设置专题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重新组合,而要有创新性,要用新的视角来设计专题体系。将以前系统学过的内容按新的模式进行编排,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感到内容虽熟,却新意盎然。

  第四,拓展性原则。在复习过程中,系统复习重在历史基础知识的表述,但是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在温故知新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升华,转换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在专题复习中创设情境,拓展学生思维,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其实质,比较历史事物的异同,阐释历史概念的含义,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是非功过,进行知识提升,提高学生能力。

  三、历史复习专题设置根据以上原则,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设置专题如下:

  1840至1900年列强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历史背景、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列强侵华抗日战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专题一: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抗争反侵略战争中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团结抗战、西安事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大战役近代中国人民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反对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斗争:进行土地革命、武装起义和反“围剿”斗争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进行战略反攻;发动三大战役;发动渡江战役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探索地主阶级的探索: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洋务运动 ①背景:19世纪60年代,清朝面临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内外交困: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国外有资本主义侵略。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或者“师夷长技以制夷”。

  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探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的探索: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遵义会议,确立了党的领导核心;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专题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资本主义萌芽:14世纪在意大利首先出现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要素,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扩大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期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增加了资本主义的物质力量。

  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还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

  专题三:殖民扩张和民族解放运动殖民扩张早期殖民: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最早开展殖民活动的两个国家。

  17、18世纪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西方殖民者的“三角贸易”

  日不落帝国“英国”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为了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争相在海外抢占殖民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加紧了对世界的瓜分,欧洲列强角逐的焦点是巴尔干半岛。

  一战后,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更加高涨,殖民体系逐步瓦解民族解放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在美洲建立了第一个独立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

  西属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领导者:玻利瓦尔;结果:到19世纪30年代,整个西属拉美基本上实现了独立。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占西女王成为印度的民族女英雄。

  1947年,印度独立,印巴分治,尼赫鲁成为印度首任总理。

  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专题四:世界格局发展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发展。(了解原因、全球化的表现、影响以及中国应如何应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战后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华体系形成的作用及存在的矛盾)二战后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冷战的背景、两极格局形成过程、影响、结束)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冷战结束,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世界主要力量中心是“一超”美国,“多强”:俄国、欧盟、日本、中国。发展趋势: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11]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优化历史教学反思    下一篇:九年级政治历史期中质量分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