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校科室范文 > 政教处范文

“中学预防毒品教育研究”课题4月总结

所属栏目: 政教处范文  更新时间:2014-07-1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近年来,特别是1998年全国禁毒展以来,对吸毒的危害性,人们有了一个更为理性的认识。毒品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环境,它是威胁人类的恶魔,称为毁灭人类的癌细胞。近几年,吸毒逐渐普遍化且有低龄化趋势。而吸毒者中青少年吸毒比例在逐年攀升,青少年吸毒这一社会现象与社会的各个环节存在的疏漏与空缺不无关系。而贯穿于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外因,它涵盖了社会环境、家庭、学校这三个方面,同时青少年自身因素也是青少年吸毒的一个内在原因,现就从这四个方面对青少年吸毒现象进行分析。  一、社会环境原因  青少年正是经历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阶段,他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和辨认,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最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人群。而我国当前正处在转型时期,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整合的阶段,在这个大环境下,由于重点抓经济建设无暇顾及到其他负面影响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盛行,同时由于转型时期的法制管理及各种保障系统相对于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就突现出其苍白与无力。而这种环境为一些不法份子提供了可趁之机,这对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不会不产生影响。  1、信仰危机和拜金主义思潮盛行  改革开放把人们推入了为改善自身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务实思想的社会主潮流中,随着各种家电、汽车、高档住房等成为已有,一种莫名言状的空虚也渐渐向人们袭来——除了钱还是钱,而有智者言“物质生活的富足,必导致精神生活的空虚”。由于毫无防备的精神空虚向人们袭来,使人们借尝试各种新奇、刺激以麻痹自己。于是各种麻醉制剂、毒品及消费场中的高消费成为了他们的首选。而青少年由于对新奇事物的好奇与无知,无疑就使他们成为了最大受害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所受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  2、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思潮盛行  现代流行的生活模式是“喝点跟斗洒,吃点麻辣烫,炒点渣渣股,跳点贴面舞,看点Y录像”。追求的是“有钱及时花,无钱借着花,有事尽量干,无事偷着乐的‘浓缩’人生”的生活模式。这种“以青春为本钱、务实生活、及时消费”无疑是一种对精神的摧残和迫害,使人生活怠惰,精神空虚,生活无目标。为填补这种心理空虚,去寻求尝试各种新奇、刺激、冒险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吸毒即为其中之一。  3、对毒品的危害性宣传不够  由于在宣传手段上,只对吸毒个案的严重后果作介绍,而缺乏对各种毒品、毒理的全面系统介绍,缺乏对毒品所带来的长期后果的全面、深刻的认识,更缺乏对毒品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的大力宣传,致使青少年吸毒现象显现化。由于人对事物的习得的过程为:认知、情感、产生动机及形成固着化的态度。而对青少年来说,对事物的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青少年正如一张白纸,你教给他什么,他就知道什么,即宣传成什么样,对它的印象就是什么样的。  4、大众传播的影响  大众传播是以图书、报刊、电脑、电影、电视等与大众沟通信息的形式。在今天,电视也已成为了人们的第二课堂。而其中一些消极、腐朽的文化造成青少年的思想混乱,近几年网络文化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娱乐范畴,其中的一些垃圾文化及网站也层出不穷,这对他们树立远大理念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都是一个重大的冲击。  社会环境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大熔炉,是人们经历苦难痛苦、磨练意志的主要场所,一代代的人们在其中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环境能造就人类,也能毁灭人类。因此,良好环境的维持与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奋斗。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了生长的地方,父母是孩子接触最为密切的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价值取向是家庭成员共同耳濡目染的某种观念或风气,父母的品行,家庭成员的缺陷都将会给青少年的感情留下创伤,影响其健康成长。现在就从决定孩子能否成功完成社会化的两个方面来阐述。  l、家庭教养方式的选择  家庭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溺爱型容易使子女有较强依赖心理,无视他人的存在,唯我独尊,成为家中“小皇帝”,同时其缺乏同情心,遇事易退缩,自制能力差,情绪常不稳定。放任型教养方式由于任其自由发展,易形成其固执、任性、缺乏责任感、缺乏交际能力。专制型教育方式,由于父母是绝对权威,时有体罚,外显为有礼貌、谦虚,而民主型易养成孩了的自信、自立、自强,能够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情绪比较稳定易理解别人。  而许多父母由于宠爱溺爱孩子、工作繁忙、无暇管教子女或是管教不当,都容易形成溺爱型、放任型及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而致使子女养成空虚、无聊、意志薄弱、自主自控能力差,无所事事,怕吃苦的性格。如M,教授之子,  自幼不学习,滋事生非,辍学后与外界吸毒圈联系密切,家长忙于学问,而对其花钱大手,身体日渐消瘦不察,其婿自国外回来探亲,偶然听到校外人议论,才知其沉溺已深。又如F夫妇,退休做建材生意,挣了些钱,他们对其独子溺爱、护短,其子初中毕业后因嫌工作苦,父母就任其游手好闲,平日零花钱不断,经常出入高级餐馆、娱乐场所,身边有一帮酒肉朋友,终于“入道”。还有赵某的父母从小非常关爱他,一开始就对其寄予了很大希望,从小花了不少钱,每天起床到睡觉,学习补课安排得满满的,使赵某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他希望有一点休息、空闲的时间,可是严厉的父亲总是粗暴压制,有时甚至打骂,赵某因不能容忍,终于离开了严厉的父亲,走上社会,参加了吸毒青少年的行列。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中特有的结构,它对子女的社会化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使子女形成人格的基础。因此,家庭的教养方式的选择起关键性的作用。  2、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关系中主要以问题家庭和破裂家庭对子女的影响较大。问题家庭即是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发生冲突或家中有人吸毒、精神有问题等使孩子的身心受到影响。如学生向某,其父亲因贩卖毒品罪被判无期徒刑,向某不是接受父亲犯罪教训,而是走上了父亲的老路,终于2000年10月因贩卖毒品数量特别巨大而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断送了他一生的前途。又如,学生王某,其父亲同为毒品犯罪被判处10年,王某无人照料和管教,从小我行我素,最终也因毒品犯罪而被劳教改造。还有甚者如织金县一户人家,不惜让自己年仅8岁的儿了吸食白粉,借此引诱小学生吸食白粉,其恶劣性可以想见。孩子在一个缺乏亲情、爱心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最易产生无助感和孤独感,对其身心都是重大创伤。  而破裂家庭主要以离婚家庭或父母一方已死亡为主,由于亲情的残缺,父母的身教对子女的社会化无疑是无益的,甚至会给子女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如徐某,因父母离婚后,他多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但是爷爷奶奶的话徐某一点都听不进,爷爷奶奶也没能力管教她,久而久之,徐某就经常逃学,书读不进去,自动离开了学校,徐某从此流浪社会,整天在社会上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不久便结识了社会上的吸毒分子项某,被吸毒分子拉拢,徐某和毒品犯罪分子共同吸毒、贩毒,三年前在严打中被公安机关抓获。又如,吴某,女,17岁,因父母离婚,从此吴某随爷爷奶奶生活,中学还未毕业便走上了社会,吴某很快染上毒瘾,后被公安局强制戒毒,并劳教三年,17岁的姑娘就这样走进了高墙。还有一些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如子女学业、身体有何变化、他们都与什么人交往,是否经常出入畸形消费场所等,对子女的不正当表现的迟钝反应,同时也不善与子女沟通交流,致使子女走上歪路。

   

  家庭是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环节,由于青少年毫无生活来源,虽有基本的自理能力,但是还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及谋生的技巧,因此还需要受到牵引和指导,把其引入正道还需要学校这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和家庭的信心是帮助青少年建立信心的基础和保证,没有了这一前提和基础,吸毒青少年便犹如“汪洋里的一条船”,甚少生机和希望。  三、学校原因  学校是未成午人直接接受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的专门场所。而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轻德、教育方式陈旧、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的不足,导致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管理不力,减弱了学校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  1、重智轻德教育  学校系统传授知识(掌握知识、技能、规章制度)与课外知识的引导(校园气氛),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学校对成绩好、表现优秀的学生重点培养无可厚非,但是学校光凭成绩就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级却有些不妥。他们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只一味的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如何能达到学校育人的效果呢?  是一个独特的结构,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是个亚文化区,具有其一定的价值观、规范、规章制度教会学生学会角色扮演等的特点。学校的这一特有的结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家庭的较大环境,也即是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其内化学校的价值观及所应遵守的学校规章制度,同时学会角色扮演,学会辨认不同角色,使其完善社会化的过程。而有的学校发现学生有违法犯罪行为时,一是不关心、不重视,致使蔓延开来;二是轻率地勒令退学或开除,把他们推向社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另外学校还应教会学生掌握减轻压力的技巧,提高自信,自尊和生活能力。同时学校还应适当开展一些宜教宜乐。活动,以有助于青少年的成长发育为终旨。  2、课桌上无形的课程  如课堂上的提问,教会学生当众表白自己的观点,在老师、同学的评价中,认识、了解自我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对自我人格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而许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压力,普遍强调升学率,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很多不妥之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普遍忽视。同时,由于学校的升学率与教师的薪金直接挂钩,致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偏重智育,忽视德育,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有好坏之分,对“差生”不是挖苦就是讽刺的。很容易激怒学生而使其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就我身边的一个事例,读初中的时候,班里一个男生只因老师批评他,话语重了些,于是就与老师顶撞起来,招致老师对其出手。后来那个男生再没来上课,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听别的同学说那个男生吸毒了,还把父母的钱给偷了。由厌学致使被恶人引诱而踏入邪道。  3、群体的影响  同龄群体即年龄价值观念、社会地位、兴趣爱好等方面相仿的初级群体。由于该群体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大体相同,而青少年群体中有很强的攀比心理,如:比吃、比穿、比用:虚荣心理大大膨胀,往往追求时尚,前卫,追求标新立异,尝试追求新奇、刺激、良莠不分、盲从,最终偏离轨道,做出越轨行为,进而走上了不归路。  学校是青少年经历的预期社会化阶段,即是青少年学习技能、谋生能力及学习知识文化的过程。而青少年吸毒的多数原因是不完善的社会化造成的。  四、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心理不稳定状态,这个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或“情感上的急风暴雨期”。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对其的影响加强,身体和心理发生巨大的变化,自我意识增强,有成人感,想摆脱成人的控制,但是个体对现实的了解不深,且范围较窄,感情日益丰富,但自尊又使他们无法向人吐露,心理状态极不稳定,而且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1、生活挫折的消极处理  由于处于身心发展,人格建构,社会经验积累时期,他们面对各种矛盾和挫折,仅凭其有限的社会经验,自然无法处理诸多矛盾,挫折是在所难免的,而他们由于自己解决不了,又由于自尊使他们不愿向他人吐露选择置之不理或逃避的方式以淡化这些矛盾,而矛盾不解决不等于它不存在,因此,一旦矛盾激化不可避免时,他们就又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加以处理。而部分人因摆脱不了困境,进而选择麻醉自己的方式以求解脱,吸毒就是其中之一。  2、上当受骗,误入歧途  由于涉世太浅,而受恶人引诱吸毒的青少年占较大比重,由于对毒品缺乏一定的认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戒备心理和思想准备,而成为贩毒分子的首选对象,如某市戒毒所一名瘦瘦的戒毒女孩子,今年19岁,吸毒四年,她第一次吸毒时才15岁,是在市游泳队学习时被她人引诱而开始吸毒的。据统计,在199名戒毒青少年中,有27,1%是由于上当受骗而误吸毒品的。  3、生活无聊,精神空虚  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物质生活获得满足,精神生活又极度空虚,同时又缺乏正确的指引,使无所寄托,无所追求,百无聊赖的青少年用麻醉自己以得解脱。为寻求快乐原则,藉滥用药物逃避现实问题。据调查表明,在199名吸毒者中,有18。5%是由于生活无聊,精神空虚而吸毒的。  4、追求时髦,猎奇尝试  追求前卫,标榜自己的前卫行为,选择与怪异行为为伍,以显示自己的时髦新潮。因为听别人讲述的飘飘欲仙,感觉奇妙的吸引而尝试毒,最后一发不可收的情况。在199名吸毒者中,有47,7%是由于好奇,追求时髦而吸毒的。当然,影响青少年自身的因素中,先天的因素不失为一个原因,但是后天的养成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失为一个重要原因。而青少年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其生活环境的好坏不失为一个重要原因。而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也许只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因素而已。因此,青少年的防毒工作应是全面而系统的过程。青少年吸毒的防治对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青少年的预防教育,这是社会、社区、家庭、学校都应参与其中的:二是对戒毒青少年的治疗,这不仅需要社会戒毒机构的帮助,同时更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给予支持,鼓励和包容。本月在“中学预防毒品教育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本阶段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1)              在前面的课题开展中,课题组全面研究和实践了“社区、学校、家庭为依托,青少年教育为主体”的禁毒宣传教育模式,本阶段着重对这种“三位一体”模式的研究成果作了系统总结,并将之形成文字。(2)              对前面开展的“毒品预防教育与学科教学、班团活动相结合”活动进行总结,相关的禁毒教案,课件已进行了整理,汇集。(3)              将相关研究成果,禁毒资料全面整理后,发布到网络上,用现代科技知识拓广了教育渠道,增强了教育效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中学预防毒品教育研究”课题3月总结    下一篇:副班主任工作条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