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校规章制度

体育教学工作管理制度

所属栏目: 学校规章制度  更新时间:2017-01-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目的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竞技能力。

  二、适用范围

  体育任课教师。

  三、内容

  1.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中学体育活动,应从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出发,为了实行科学管理,必须遵循如下四个原则:

  (1)承认差异,区别对待。中学生身体发育水平具有分阶段和不平衡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和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性别,体质机能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力、体质、健康情况、运动水平及竞技状态等,采取不同的运动量(包括活动时间长短),不同的动作难度及运动基础。这样,才能促进健康,提高运动水平。所以,体育工作管理,切忌一刀切的做法。

  (2)全面锻炼,普遍提高。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特别是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只有坚持全面锻炼,才能使身体各部位、各个器官系统都得到锻炼,使身体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协调的发展。所以,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必须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促使他们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发展和全面改善。

  (3)贵在坚持,持之以恒。这是因为,一方面体育运动对于促进人体构造上的变化、器官系统机能的增强和各种素质的发展,需要长时间系统锻炼才能奏效。另一方面,在体育运动中,一个动作的掌握,技巧的熟练,运动成绩的提高,都是在条件反射不断形成和巩固的前提下,大脑皮层活动的动力定型形成过程;而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必须经过反复强化,才能熟练掌握各种运动技巧,取得良好的成绩。

  (4)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人体对运动量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这就是:锻炼—适应—增加运动量的锻炼棗进一步提高。因此,运动量的安排必须由小到大,动作的要求必须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这样,才能使学生机体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否则,很容易发生运动创伤。

  2.体育课评价标准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基础工作在于确定体育课的质量标准。从体育课的基本任务考察,其评价标准是:

  (1)看是否正确地确定教学任务,并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看是否合理选择和安排教材,体育课的结构是否符合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

  (3)看运动量负担是否与学生生理特点和机能相吻合,对男女和病残体弱学生是否区别对待。

  (4)看是否发挥了体育课传技育人的作用,教师为人师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5)看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讲解简明,示范准确,教法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6)看是否有完善、严格的体育课教学常规,学生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严肃活泼而不乱,紧张而有秩序地认真练习。

  3.体育课教学的课堂常规

  建立体育课教学课堂常规,对于保证体育课的良好秩序和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讲文明、懂礼貌等道德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课课堂常规的内容,应包括上下课的形式,考勤制度和办法,场地器材的检查和布置与收起的规定;教师讲解、示范及分组练习、轮换时的队形规则和纪律的规定;安全措施、服装要求和成绩考核规则等项。具体地说:

  (1)课前课后常规:上课前作好准备,体育委员主动与任课教师联系,了解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组织同学布置场地和搬运器材;课后,向教师征求意见,组织同学收回应收的器材。

  (2)上课礼仪规定:师生问好,体育委员报告人数、教师令同学稍息。简要交待本节课的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3)教学教程常规:

  ①上课铃响后,体育委员立即组织同学按指定地点站好队,检查出勤人数和服装是否符合体育卫生和安全的要求。

  ②规定分组练习及轮换调队的口令、哨声及手势和纪律要求。

  ③规定平时测验的规则、方法和要求。

  ④下课前一定要组织学习整队,清点人数,小结后,由体育委员把学生带回班上解散。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体育教研组组长职责    下一篇:体卫艺处主任职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