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哪句?   义务教育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第一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整体把握”部分认为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问题研究”和“练习说明”部分则认为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种说法模棱两可,前后不一致,令老师们莫衷一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究竟是哪一句呢?   首先,从作者生平思想看。子,名轲,战国中期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曾游说、齐,均不见用。子的政治主是“行仁政”。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使民有“恒产”,“养生送死无憾”。提出“道”的政治理想,认为“仁者无敌”,“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民贵轻”。本文的“得道”,即行仁政,充分的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子主读文章要“知人论世”,文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中心论点,更能体现作者的政治主。   其次,从文章内容看。文章分两部分来写,第一部分是谈战争,第二部分是谈治国。文章一开始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以小城环而攻之不胜为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以城高兵利粮足不守为例证明“地利不如人和”。第二部分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地利不足恃,武器不足用,要靠“人和”。在当时的条件下,实现“人和”的前提是统治者“得道”,即行仁政。道是治国之本,得道才能人和,人和才能固国。“得道”与“人和”两者比较,显然“得道”更重要。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因此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并且,中心论点要能支撑全文,“天时”句只能支撑前半部分,不能支撑后半部分。而“得道”句能支撑全文。再次,从写作意图看。本文的主要意思不是论述战争(从作者介绍可知,子是思想家,不是军事家),而是想用人们熟悉的事例来论述治国之道,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前面的部分只是个例子。作者为什么要用战争的例子呢?因为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连年征战,人们对这一话题熟悉且感兴趣。作者由有兴趣的话题,再引入自己要谈的主题,这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是用的手法。比如,墨子见公输般先谈“杀人”,意不在“杀人”,而在“止杀”,他的真正目的是劝阻公输般、楚停止战争,体现墨子“非攻”的政治主。战国时的忌,他讲自己与徐公比美的故事,不是只谈家事,而是要齐除弊纳谏。同样,子谈战争,他的真正目的是劝统治者行仁政,宣传自己的政治主。综上所述,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两个分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
上一篇:《孟子两章》复习要点    下一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