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灯笼作者吴伯萧简介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伯(1906—1982)原名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省莱芜市花园村。伯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1924年毕业后,在孔府孔子七十七代孔德成的英语教师。1982年逝。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镇》等大量作品。1925年发表处女作《白天与黑夜》。1941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聆听了毛泽东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境界有了很大。在延安期间,他先后担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文化协会秘书长、延安大学和华北大学教授,并发表了《战斗的丰的南泥湾》、《一坛血》、《黑红点》、《化装》等大量反映当时抗战军民英斗争的文章,后来这些文章由作家出版社收入在《烟尘集》中,1955年出版。解放战争至建国后,伯先后担了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文学院长;1949年7月,参加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化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理事,同时被命为秘书长,后又连续担了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文联委员、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1956年10月,赴民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1981年11月,年逾古稀的伯又在英国进行访问。后病逝,享年76岁。伯同一生鞠躬尽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更可贵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以其精美的散文作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他自己曾说:“在文艺战线上我只是一个民兵,写余进行,不脱产。”事实正是如此,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了大量的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的海》,成为我国当代有突出成就和重大影响的散文作家。正如他的战友、文艺工作者民同所说:“他的文章质朴、味厚,他把浓郁的感情揉进朴素的文字里,从不使用华丽的辞藻,从不多加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那简洁的语言,淡雅的叙述。”在几十年革命征程中,伯始终保持着党的优传统,对党的事业忠心,对人民有着朴素深厚的感情。无论是当革命顺利或受挫折时,还是个人愉快或苦恼时,都以党的事业为重,乐观向上,充满信心。十年动乱期间,他被批斗下放工厂,没处交党费,就自己作了一个红布口袋,每月按时把党费放在里面,把向党的汇报写在小本子上。伯人

 

灯笼作者吴伯萧简介
上一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    下一篇: 灯笼文本解读作业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