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罗斯福新政课件81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3 课 斯福新政经济危机,指一个国家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即经济增长率为负数,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此后,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期性冲击,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其爆发存在规律性。5从繁荣到危机经济危机严重地破坏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水平倒退20年,工业生产下降40%。多炼铁炉被毁坏;1933年,美国1040万英亩的棉花被毁在地里;巴西2200万袋咖啡被销毁;丹麦117000头牲畜被消灭;美国牛奶垄断组织38000多加仑的优质鲜奶倒入水沟中。当千百万人饱受失业痛苦、在贫困线上挣扎的时候,资产阶级竟如此毁坏由劳动人民辛勤创造的社会财富,这充分反映资产阶级的腐朽性、反动性和历史局限性。2经济危机表现: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破产等。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所谓“生产过剩”,并不是指生产出来的商品真的吃不尽、用不完,而是因为消费者没有那么高的购买,使得这些商品销售不出去而显得“过剩”,即相对劳动人民有支付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 4经济危机的根源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两个面:其一,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家各行其是,各生产部门比例不协调,生产与需要之间的比例关系失调,导致经济危机;其二,生产的巨大增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为追逐高额利润,所有资本家拼命发展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者的支付落后社会生产的增长,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 7黑色星期四,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崩似地下跌,人们歇斯底里地甩卖股票,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史称“黑色星期四”,由此触发了美国经济危机,一夜之间,“繁荣”景象化为乌有,全面金融危机接踵而至,“大条”时期到来,经济危机席卷世界,进而演变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1经济大危机爆发波及范围广大条的特点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及各生产部门从1929-1933年前后持续5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倒退20

 

第13课罗斯福新政课件81
上一篇: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课件2    下一篇: 第13课罗斯福新政课件82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