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 八年级上册

5.1法不可违教案3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初中教师网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 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 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思考: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 么?教师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 和制裁。引出课题《法 不可违》。二、新课讲授(一)法律的规范作用活动一:行为的底线(学生阅读 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教师总结:法律是最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二)违法行为的含义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2.什么是违法行为?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教师总结:含义:出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展示表格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情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所属违法类别一较轻物权法(民法)民事责民事违法行为二较轻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法规)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行政违法行为三严重刑法刑事责刑事违法行为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2.从“承担的法律责”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 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四)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活动四: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学生了解教材P49“探究与分享”)思考

 

5.1法不可违教案3
上一篇:5.1法不可违教案    下一篇: 5.1法不可违教案4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