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58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初一历史   说明:本次考试用时50分钟,选择题75分,题23分,卷面分2分,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口店人遗址……考古发现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人(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2、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种情况决定了远古居民最恰当的选择是(  )A.学会制造工具,抵御野兽  B.住在山洞里,躲避虫蛇C.懂得用天然火,驱逐野兽  D.过群居生活,共同生存3、我国古代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帝教民养蚕缫丝”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神话传说     B.海洋文明  C.农耕文明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4、“红山文化”出现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以辽河流域为中心,与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红山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 产,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使用磨制石器,陶器以“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房屋为形半地穴式。下列与红山文化最相类似的农耕文明代表是(  )A.元谋人     B.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5、启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材料中可看出华夏民族的(  )A.生活习惯    B.形成特点 C.神话传说    D.发明创造6、《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之不,不足授天下, 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7、“通大川,决壅塞,凿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这史料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远古时期哪位传说人物的英雄事迹(  )A.炎帝    B.禹   C.尧     D.舜8、 西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西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发达        D.西各地经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58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57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59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