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吴伯箫《灯笼》课件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谜语一个南瓜两头空,肚中有火放光明。有瓜无叶高高挂,照得大地一片红。散文灯 笼4  伯箫(1906—1982)原名成,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作者简介hèkānfèisòng恐吓(  ) 神龛(  ) 犬吠(  )争讼(  ) 斡(  )旋 (  )然怅惘(  )  锵(  )然 霍骠(  )wòxīwǎngqiāngpiào1.斡旋:调停,调解。2.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3.未始:4.幽悄:5.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未必。幽深寂静。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用问号标注。导思1.文章开头怎样引出写作对象?导思2:作者回忆了哪些灯笼相关的情节?巧妙入题回忆灯笼导思3. 本文以为线索来 组织行文的?线索导思4.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美好情感关键词:忆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第二部分(2—11):第一部分(①)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文章第①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答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1.“夜入……马前卒”。分析这两句话。【答案】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2.破阵子·为同甫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同甫壮词以寄》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

 

吴伯箫《灯笼》课件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课件    下一篇: 灯笼-吴伯萧课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