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时间的脚印》教学建议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时间的脚印》教学建议一、总体建议  1. 教学时间:1—2。  2. 本文列举的事例很多,注意不要陷入对具体事例的解说。先引导学生注意本文的说明顺序和层次,看看课文的内容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文中有很多过渡性的语句,抓住这些语句,有助把握全篇的结构。  3. 课文内容主要涉及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知识,可适当引入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以便学生理解。可以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或阅读相关科普著作,丰富自己的知识。  4. 文中有些内容运用了各的知识,还有一些地暗含着分析推理过程。可以适时点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教学设计  1. 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明确:  第一部分(第1—4)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  第二部分(第5—29)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先讲非生物的地质现象,主要是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第5—21),接着讲其他几种情况(第22—25),最后讲化石(第26—29)。  第三部分(第30—31)是文尾,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2)在划次时,要抓住独句和其他起承接过渡作用的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可以班组讨论,提出几种不同划分,经讨论得出一致结论。  (3)理清主体部分的逻辑关系,理解说明的顺序。  可以补充一些例子,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例子如果加入到文中,放在哪些位置比较适宜?(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对所补充的例子深入理解。)  2. 针对提问,理解文章内容。  文章举出了不少例子,可以补充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可以选择若干问题点,引发学生思考,如:文章讲岩石的破坏,提出了哪些因素? (第9—14)为什么地壳下沉,使得有些砾岩的组成成分是外层细、内层粗?(第23)  还有一些问题学生在课上可能一时无法回答,可布置课下自主探究,如:为什么气候炎热时期生成的石头往往是红色,寒冷时期生成的石头往往是灰黑色?(第25)为什么寒武纪前形成了很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形成了多煤矿?地质年代是怎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征?(第31)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深入理解课文。  3. 品析拟人化的语言。  可以举出一两处例子,让学生自主圈点勾画,找出其他的例子,班级或小组讨论,谈谈这样写的好处。还可以深入思考:本文的拟人写法,与《大雁归来》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本文的拟人写法,主要是使得语言生动活泼;《大雁归来》的拟人化写法,除生动形象外,还寓有深厚的情感。)

 

《时间的脚印》教学建议
上一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导学案(含答案)    下一篇: 《时间的脚印》教学重点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