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课文研读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桃花源记》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  这篇古文以冲淡凝练、虚实相生、亦真亦幻、回环曲折的笔墨,描绘出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图景。这幅图景给予后世文学极大的营养与影响。例如有《桃源图》诗,苏轼有《和桃花源诗》,维、禹锡、安石等均有《桃源行》诗。“世外桃源”一语,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至今依然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在我国文化的衍生过程中,也一直承载着国人对远离都市喧嚣、清静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与内心追求;在当前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也彰显着东文明特有的审美追求与社会理想。  作者意在描摹桃花源和谐美好,但文章开始一条很长的溪流,多么神奇而又逼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曲径通幽,不知走了多远; “忽逢桃花林”,又是一路烂漫,“夹岸数百步”,不知有多宽,又有多长;一路向前,在“林尽水源”之处,却被大山横阻。兴起的兴致,难免跌落,心生怅然;但“山有小口”,进入后曲折幽狭,不久便“豁然开朗”。溪流、桃林、草、落花、高山、洞口,扫除人间一切尘杂污秽,洁净幽寂,处处显示出大自然内在的静美。这就为桃花源的出现铺垫了充分而自然的条件。  进入桃花源后,作者写得也是笔多曲致,富有波澜。先写园风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美池、桑竹之属”。语言极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接着写桃花源百姓的日生活状态,劳作、服饰与外人无异,精神状态却是“怡然自乐”。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这个不速之客,先是“大惊”,随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听完渔人的述说,“皆叹惋”;最后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系列的变化足以见出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又可见他们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惜,不希望外人来破坏。文章由远及近,步步深入;读者读此文,时而奇,时而喜,时而疑,时而惊……真是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即便是最后的离开,作者也决不笔墨匆忙,草草了事;而是既与前文形成相关的照应(“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又节外生枝(“处处之”)。不仅如此,还“诣太守,说如此”。结果是“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遂迷,不复得路”。但事情并未由此便终结,而是又生出一道波澜——— “南阳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子骥是与陶渊明同时代的真实人物,将这样的真人写进去,奇幻的故事中又介入了真实成分,文章便又多一道曲折变化;兼之他不是太守这样的世俗人物,而是一位“好游山泽”的名士,这便又对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做了进一步的渲染与补充。但即便是如子骥一般的“高尚士”,也只能是“未果”,桃花源永远隐没在奇山秀水之中,留给世人永远的期盼与无尽的神往。直到此时,文章才悠悠不尽中煞尾。  

 

《桃花源记》课文研读
上一篇:《桃花源记》读后感    下一篇: 《桃花源记》重点字词句解释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