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八年级下册

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部编本:八下历史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主要内容: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二)会议决定内容:①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④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⑤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三)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国内)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三、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阿沛﹒阿旺晋美)第2课抗美援朝(1950.10-1953.7)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背景: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侵略朝鲜。美国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东北边境城市。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二)原因: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根本原因)。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直接原因)。(三)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四)中国司令员:彭德怀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战斗英雄代表:邱少云、黄继光(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英雄革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保家卫国、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五)结果:把美国侵略军赶回“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六)抗美援朝的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对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对外)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第3课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地主人均占有土地是贫农雇农的二、三十倍。(二)土地改革原因: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三)法律依据: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四)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有制)(五)目的:①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②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六)土改形式: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同时也给地主一份。(七)特点:政治上保存富农经济,中立富农。(八)土改结果: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二、土地改革的意义:①土地改革的完成,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翻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④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一)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二)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三)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四)“一五”计划成果: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③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④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⑤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五)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召开地点: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宪法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3、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主席、副主席等。4、重要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第5课三大改造(1953-1956年)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一)农业合作化1.背景: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的需要。2.农业合作化的方式: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

 

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上一篇:部编历史八下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点    下一篇: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