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 七年级上册

《生命可以永恒吗》说课稿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生命可以永恒吗》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课题是“隐私和隐私权”,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教材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生命可以永恒吗》是2016年人教版教材的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的内容,本单元内容依据《新课标》中“成长中的我”和“自尊自强”内容编排,重点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探索和思考,自发的关爱、珍爱生命。本课内容是第八课和第十课的一个衔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宝贵的,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安全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本课旨在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情感,提升生命品质。二、说学情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对生命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一方面,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另一方面,他们又比较缺乏对生命领域的探索和思考,所以,围绕生命话题展开活动,能有效的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心理体验,从而达到师教材目标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和学生的成长实际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与感悟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担当,培养珍爱生命、积极担当生命接续使命的意识和理性精神。能力:培养面对复杂问题和多样的价值观念、进行理性探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知识:懂得生命是可贵的,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承担着生命接续的使命。教学重难点:原因:1.本课时的教学目标。2.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重点:认识到生命是可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承担着生命接续的使命。难点:从人类生命的传承关系中认识和面对我们的生命。三、说教法和学法原因:1.课程的德育性质。教学应该是生命之间的对话(师生、生生)。2.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成长实际教学方法:以创设情境、激发疑问、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学习方法: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四、说教学设计第一环节:引入生命话题:第一步:利用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栏目活动,引出生命“最长也即永恒”的观点。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关于生命长短的话题,学生不难回答,易于进入,具有趣味性。它能够起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探究话题的作用。也具有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的特点。第二步:创设学生对“生命是否可以永恒”这一问题出现分歧、发生争议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发表看法,引出探究话题。选择创设这一情境的目的:1.意见分歧、出现争议的形式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2.对两位同学的观点在设置时分别强调了一个方面:身体与精神层面。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拓展角度,更加深入的探究问题,最后也会多角度分析解答问题。第二环节:开展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第一步:阅读教材第89页“探究与分享”的生命故事,并分享自己身边类似的生命故事,思考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感悟生命来之不易,能拥有生命是多么的幸运。设计目的:从安排学生阅读“探究与分享”两个普通人的生命故事入手,就为学生探究“生命”这一深刻、严肃的话题提供了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有话可说,感情上也易产生共鸣。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生命故事,能使学生进入情境,获得更深的切身感受,情感得到触动。第二步:出示小明在思考“我为什么要活着、活得精彩”时画的一幅图,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幅图的理解,并说说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和独特不可替代。设计目的:设计这幅图来展示一个生命健康成长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并引导学生对这幅图包含的信息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入。通过这样的探究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和独特不可替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第三步:请学生品读罗曼·罗兰、庄子关于生命不可逆、生命短暂的两则名言,并辅以“相关链接”关于人类出现和当前人类平均寿命的资料,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逆。然后再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探究与分享”的资料与问题,交流自己对“向死而生”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设计目的:1、这里设置“名言品读”,是为了发挥名人名言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同时,运用“相关链接”材料,是为了让学生对生命的短暂有一个清晰、真切的感受。2、安排学生交流自己对“向死而生”的看法,是为了让学生直面死亡,体会“活着的感动”。探究活动二:第一步:阅读教材第91、92页“探究与分享”,回答问题,引出探究话题。设计目的:通过阅读与思考,使学生体会每个人的生命都在不同的范围以多种途径接续着家庭、民族、国家、人类的生命,最终使家庭、民族、国家、人类的生命得以永恒。这时,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一个探究话题——生命可以永恒,那么它又是如何实现的?第三环节:小结提升——生命寄语;课后延伸——安排阅读活动和完成“拓展空间”活动。设计目的:1、设计“生命寄语”这一环节是为了照应话题开始时提出的“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2、安排课后延伸活动是为了指导学生继续关注和思考生命话题,为后续探究做好准备。

 

《生命可以永恒吗》说课稿
上一篇:《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反思    下一篇: 《生命可以永恒吗》说课稿4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