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 八年级上册

《我与社会》说课稿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与社会》是第一单元的开篇,也是八年级上册教材的开篇。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社会生活空间延展,社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社会交往形式更加多样。这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对他们的成长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学生面临更大的生活半径,逐渐走进社会,开始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社会的丰富性以及我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确“我是社会的一员”。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能力目标:明确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锻炼参与社会生活的本领与能力。知识目标: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本课教学内容分析《我与社会》分为两个目展开,分别为“感受社会生活”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第一目“感受社会生活”重点强调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多元,人们在相互影响、彼此关联的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第二目是“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重点强调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与社会是“结点与大网”的关系;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具有不同的身份。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教学难点: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八年级学生刚刚升入新的年级,已经能够感知到自己在身体、智力、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提升,同时他们的生活半径逐渐扩展,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了解的事情越来越多样,这是他们的真实生活体验。同时,他们也面临着社会经验匮乏、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且缺乏必要方法、难以觉察自身多种身份等困惑与难题,这是学生成长的必经过程,需要师长引导并协助。五、教学环节本课主要教学环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受社会生活的多彩;第二,明确社会关系的多重性;第三,探索社会身份的多变。第一个教学环节:感受社会生活的多彩。利用教材中的“运用你的经验”做导入活动,请学生思考并交流:结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经验,说说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学生有参与社会生活的真实经历,因此有得说,可以表达。学生表述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这些表达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第二个教学环节:明确社会关系的多重性。在“感受社会生活的多彩”这个环节后,引导学生思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与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他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思考自己一天生活,不难发现,生活的每分每秒,自己都与社会中的其他人产生关联,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中的一个“结点”,“结点”之间相互联结。“结点”不可缺少,“大网”也很重要。这一教学环节实际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个教学环节:探索社会身份的多变。以学生的生活场景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场景中的不同身份,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多变的社会身份。这也体现出社会关系的复杂。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我们都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起不同身份背后的责任与使命。最后,又进行了必要的思维拓展。通过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事例,以及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的活动,引领学生深度思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学生经过思考还是可以有所表达的。教学需要有一定高度的价值观引领。六、教学特色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挖掘学生真实经历,交流分享重要素材。感性提升至理性,表面沉淀为深层。特色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开始利用了学生真实经历的分享,最后的实践活动又回到了真实生活之中。学生学到了对生活有帮助的知识,并且能用学到的知识指导未来的生活。特色二:挖掘学生真实经历,交流分享重要素材课堂上营造安全、安静的交流氛围,学生围绕主题自由表达,相互倾听,完成学习。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在自然的状态中实现能力的提升与知识的落实。教师要把握并利用好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观点。特色三:由感性提升至理性,表面沉淀为深层感性认识人人都有,而且容易实现。我们的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理性的思考与沉淀。本框设计了富含思维深度的问题,引领学生更深层地思考社会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与能力。

 

《我与社会》说课稿
上一篇:《尊重他人》说课课件    下一篇: 《我与社会》说课课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