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第1课春导学案共3课时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课春(第1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3、反复朗读,引导体会课文情景,感悟文章的图画美、情感美、音乐美。学习重点: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难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法指导: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播放录音来感染学生,然后在阅读技巧上稍加点拨指导,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去朗读课文。接着在充分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再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水到渠成。学习方法:点拨法(先学后教,小组合作讨论)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曲《春天在哪里》即将拉开今天学习的序幕。同学们都经历了十几个春天了吧!能不能简单地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感受真深刻!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有着怎样的感受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散文《春》,去享受繁花似锦、如诗如画的春天!(师板书课题:春,齐读课题)关于朱自清,谁能知道多少?(每人回答限制7秒)二、自主学习探究(一)展示自学成果(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完成,课堂直接展示。)【知识链接】1、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本文选自.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复习散文知识(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2)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3)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失职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3、泛读课文:师泛读一遍课文(伴奏音乐绿野仙踪),听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及情感的把握。4、字词积累(在预习的基础上检查)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酝酿()()抖擞.()应和.()黄晕.()liáo()亮hōng()托朗rùn()wǎn()转b、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1)欢欢喜喜的样子。()(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3)比喻姿态优美。()(4)舒展、活动。()(5)明朗润泽。()(6)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7)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二)合作探究学生竞读,拥抱春天1、指导美读:读准字音,读清句意,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细心体会,理解课文,是读好的基础;以情带声,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注意朗读的重音和停连,要读出春天的柔美。2、自选文段: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来读,先组内展示,选出读的最好的,组与组之间竞读,同学们及时给于点评并评选出“朗读之星”。3、品味语言:同学们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丰富的语言描绘出一副副美景的,从而将“朗读”与“品味”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三、拓展延伸1、写出四个含有“春”的成语及四句含有“春”的古诗句。2、仿照画线句,发挥想象,续写两句。(注意语意要连贯,句式要一致。)春,绝对是一幅饱蘸着生命繁华的画卷。无论是破土而出的,还是含苞待放的;无论是,还是;无论是,还是;只要季节老人把春的帷幕拉开,它们就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这里汇演自然那神奇的活力。四、当堂检测1、从下面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种感觉的句子,填上相应的序号。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写嗅觉的:写听觉的:写触觉的:2、依照课文内容填空。(1)坐着,躺着,_____两个滚,_____几脚球,_____几趟跑,_____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2)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____在草丛里,像_____,像_____,还________的。(3)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______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__________筋骨,__________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课题:《春》第2课时学习目标:1.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

 

七年级语文上第1课春导学案共3课时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知识点归纳    下一篇: 第1课《春》导学案(共2课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