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 
1.以多文本的比较阅读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2.在共读共赏共发现的阅读感知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比较思维差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土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李广田先生曾在《地之子》中这样写道“我是生自土中,来自田间的,这大地,我的母亲,我对它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是啊,土地作为一种“精神血脉”,它承载了人们太多太多的情感,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品味,去敬畏!
今天,我们就以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相关的阅读训练。将《土地的誓言》《我爱这土地》《大地的恩典》进行比较阅读。 
二、回顾旧文,形成“单一视角”
引导学生回顾《土地的誓言》的作家作品、抒情方式以及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从而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三、群文阅读,感知“多元视角”
1.出示《我爱这土地》及问答题。
     快速浏览并思考课后问题,探究考点。
1.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第二行“嘶哑的”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3.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写出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
河流、风:
黎明:
4.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明确:第1、4题,考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及诗歌表达的情感。
    第 2题考察对语言的品味
    第3题考察文章的表现手法:象征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分析并梳理答题思路,让学生针对老师所讲,修改自己的答案,并反思自己的失分原因。
2.出示《大地的恩典》及问答题
快速浏览并思考课后问题,探究考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2.请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3.依据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我”此刻的心里描写出来。
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⑩段中“我”为什么给父亲买了一套用竹纤维制作的衣物。
5.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大地的恩典”的理解。
明确:第1题考察概括人物形象;第2题考察品味语言;第3、4题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5题考察题目的含义。
再次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分析并梳理答题思路,让学生针对老师所讲,修改自己的答案,并反思自己的失分原因。
三、比较三篇文章的思维差异
思考:这三篇文章在内容、情感及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同学们,老师还发现这三篇文章都写了“泪”,可以说,它们既存在差异,但又有共同点,那就是都通过土地,传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这到底为什么呢?我们不妨用艾青的诗句来解答,那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个“爱”字,道尽了作者炽热的家国情怀!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疫情当前,社会就是一篇打开的语文书,在这部书中,我们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记住了他的哽咽,更记住了他的眼泪;在这部书中,我们还记住了一群人,他们是恪尽职守、心有大爱的普通人,尤其是医务工作者们;在这部书中,我们更要懂得如何去敬畏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最后,感谢每份坚守温暖寒冬,同学们,再见!
上一篇: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下一篇: 第二单元《木兰诗》二课时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