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问题式背诵知识点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七下历史全册背诵知识点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朝是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隋朝结束分裂割据统一中国示意图?

  杨坚(隋文帝);     长安

2.隋朝大运河开凿时间、人物,地位分别是什么?

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时间、人物:605 年;隋炀帝   ③地位:全长两千多千米,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说一说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并能画出大运河示意图。

①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②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最长)、通济渠、邗沟(最短,在江苏境内)、江南河

4.大运河开通的影响:

  积极:加强了南北交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消极: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

5.拓展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中论及的工程与帝王分别是什么?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你认同皮日休的观点吗)?

①工程与帝王: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②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因为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大运河的开凿基本持肯定态度。(同意作者观点)

6.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的标准是什么?   门第(出身)。

7.科举制正式确立于何时,标志是什么?评价(影响)?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唐太宗8.成语“罄竹难书”声讨的是哪一个皇帝?该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隋炀帝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

李渊(唐高祖);    618年;     长安。

2.唐朝常引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的皇帝是谁?他为什么有这样的体会?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历史上把他的统治时期称为什么?

①唐太宗; ②吸取隋亡的教训;  ③以民为本(重民)的治国思想;   ④ 贞观之治

3. 唐太宗常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作为一面镜子大臣是谁?魏征

IMG_2564.科举制在唐朝是怎样完善的?

  ①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②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首创殿试制度。

5.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     武则天。

6. 杜甫的诗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赞颂的是谁的统治?历史上把他这一时期统治称为什么?

     唐玄宗;   开元盛世

7.唐朝前期出现了哪两个盛世局面?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http://www.pep.com.cn/czls/js/tbjx/tp/7x/u1/201008/W020100825447405499954.jpg第3课盛唐气象

1.唐朝发明并推广了哪些重要的生产工具?

曲辕犁(耕地工具)、筒车(灌溉工具)。

2.唐代陶瓷业最著名的代表三例。

   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  唐三彩(陶器)

三彩骆驼载乐俑3.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指中原),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说明唐太宗奉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4.读图。(1)图1人物是谁?      图1:松赞干布;

              图2人物是谁?     图2:文成公主

(2)图1人物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今天的名称)?图1:藏族;

这个民族当时的名称是什么?    唐朝时称:吐蕃

(3)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 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唐朝;   唐太宗

(4)“蕃人旧时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中的蕃人指何人?唐朝哪一件事件促成诗句中的历史现象?

      吐蕃人;      文成公主入藏

5.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哪个朝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哪几位?为什么他们的作品风格不同?

①唐朝;     ②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

butu_4060748③因为生活时代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甫身历唐朝的由盛转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

6.唐朝著名的画家有哪两位?代表作各是什么,

   阎立本,代表作品《步辇图》;   

   吴道子(画圣),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

7.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名家有哪两位?

颜真卿和欧阳询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时,中日交往的史实有哪些?

   ①遣唐使:日本派的十多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和贸易。②鉴真东渡:六次才成功,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2.唐朝去古印度(天竺)取经的是哪位?他的著作是什么?他有什么贡献?

①玄奘(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 ②著作:《大唐西域记》 。

③贡献: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和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第5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1.唐朝由盛转衰是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标志性事件?

   唐玄宗;安史之乱

2.杜甫《垂老别》:“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描绘了哪一事件带来的惨状?                 安史之乱

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的作者与哪一次农民起义有关?起义影响?

    黄巢起义;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4.唐朝灭亡的时间及标志?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

   ①907年,朱温灭唐朝。   ②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辽宋夏金元时期时代特征是什么?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2.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赵匡胤。

3.《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是什么事件?

陈桥兵变或“黄袍加身”

4.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特点?       重文轻武。

5.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措施有哪些?

①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②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6.《欧阳修集》记载:“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宋史》“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材料描述的是哪个朝代什么官职?其职责是什么?

①北宋的通判;②通判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的副官,分化了知州的权力并且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7.宋太宗诏:“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代统治者这种认识造成了什么样的政治特点?

   重文轻武,积弱不振      

8.判断:①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②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③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④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⑤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⑥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利。

(正确)(正确)(正确)(错误)(正确)(错误)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与北宋并立的辽和西夏分别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契丹族;       党项族。

2.澶州之战发生在何时,当时力劝皇帝亲征的宰相是谁?

北宋宋真宗时;       寇准。

3.辽与宋签订的盟约历史上称作什么,内容是什么,对这个盟约是怎样评价(有何影响)?

①澶渊之盟;②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③评价: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辽宋生产发展.社会安定。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1.南宋的建立者是谁,定都何地?

赵构(宋高宗)、临安(今杭州)

2.南宋初年,率北伐的抗金将领是谁,他的军队被誉为什么,取得了什么战役的胜利?

①岳飞、②岳家军、③郾城大捷。

3.杀害岳飞的人物有谁,他们为何陷害岳飞,罪名是什么?

①宋高宗和秦桧;  ②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  ③莫须有。

4.宋金和议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①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②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两宋时期各族政权示意图: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1)请写出图中①②代表的政权。

(2)依据示意图指出该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

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的统一

(3)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①两宋时期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

②两宋时期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

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2.“苏湖熟,天下足”是何时的谚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①宋代; ②反映了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3.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什么地区?         江淮和川蜀一带。

4.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是在哪一朝代?       宋朝。

5.宋朝著名的瓷都是哪里,兴起于何时?             江西景德镇、北宋兴起。

6.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建在何时的什么地方?省         北宋东京郊外。

7.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配备了哪一辨别方向的先进装置?      指南针。

8.宋朝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今天哪两个城市?宋朝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哪两个?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宋代城市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城市:开封和杭州(出现早市、夜市)。②商港:广州和泉州。③机构:市舶司。

④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繁荣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最早出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 作用?

①最早的纸币:交子。②时间:北宋前期。③地区:四川地区。④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10.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和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什么? 启示?

①时间:唐朝中后期开始南移,    南宋时完成

②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史料: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③根本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④启示: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创新;

11.拓展:宋朝海外贸易发达,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因素是什么?(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其它因素有哪些?)

(1)政治因素: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②北方战乱,阻碍陆上丝绸之路

(2)经济因素:①宋代时经济重心南移;②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科技因素:造船业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使用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12.拓展:材料:“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情况?

   宋代海外贸易繁荣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蒙古秘史》:“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 材料反映了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这一局面后来是怎样改变的?

反映了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各部落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

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2.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是哪一王朝?是哪一民族建立的?建立者、都城?

元朝;     蒙古族。       1271年、忽必烈、大都(今北京)。

3.南宋灭亡后继续展开抗元斗争的有哪些人?

陆秀夫、文天祥等。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的著名诗句?

文天祥。

5.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唐末以来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1.元朝在地方实行哪一行政区划和管理制度?盐城当时属于哪个行省?

①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②河南江北行省。

2.元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直接管辖设立了什么机构?该机构的设置对西藏有何影响?

①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

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在琉球(今台湾)设澎湖巡检司。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4. 我国历史上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有哪些?

  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5.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哪个民族?   回族

6.面对当今“台独”“藏独”分裂势力,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径都是不可能得逞的,必将遭到失败。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什么是瓦子、勾栏?瓦子为什么会出现在宋代?

   开封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内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随之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瓦子便

应运而生。

2.今天的哪些传统节日在宋代都有了?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

3.宋代称春节为什么?                     元旦。

4.宋代著名的词人有哪几位? 词风的特点   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李清照—婉约派

5.元曲包括哪些艺术形式?   散曲、杂剧、南戏等

6.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谁?代表作是什么?    关汉卿、《窦娥冤》

7.《资治通鉴》是哪一朝代谁主持编写的什么体例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什么内容?

    是北宋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8.“史学两司马”指的是谁?各有什么代表作?

     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

1.简述四大发明发明历程?

(1)造纸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西汉。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

(2)印刷术:①雕版印刷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比欧洲早四百年,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火药: 唐朝中期已有;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指南针:也称罗盘针,北宋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2.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有什么?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3.记录毕昇活字印刷术的著作是什么,作者是谁?       《梦溪笔谈》、沈括。

4.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使用了?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5.朱彧《萍可谈》:舟师(指海上船只航行的管理、技术人员)识地理,夜则观星,昼(白天)则观日,阴晦(指阴天)则观指南针。你从材料中可以分别获得什么信息?有什么意义?

   ①信息:北宋时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

   ②意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6.拓展:列举属于宋时期“创新和文化繁盛”具体表现。

①经济上,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②科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③文化上,形成了宋词

7.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交通要道的是哪一路线?      陆上丝绸之路。

8.元时期哪一交通制度得到强化?有什么意义?

    驿站制度。     加强各地的联系,方便各地各国人员的往来。

  1. 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有多少?元代时有多少?

   宋代有五六十个;    元代时有140多个。

10.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何时?       元朝时。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明朝建立于哪一年,建立者是谁,定都在哪里?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应天府。

2.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

①政治上: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②司法上:设立锦衣卫。③思想上: 实行八股取士。

3.明朝八股取士的目的、内容、形式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①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②内容(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③形式(文体要求):八股文 ,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

④影响(评价): A、消极:禁锢了文人的思想,不利于选贤任能,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B、积极:是考试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发展,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未命名4.右图“丞相上朝仪式从坐——站——跪的变化”说明什么?     

   君权不断强化

5.朱元璋《皇明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立下“祖训”的目的:

   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_____。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____权,巩固统治。                   

6.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评价是哪个朝代什么制度?             明朝八股取士

7.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原产于什么地方?什么时间被引进我国?

     原产南美洲;明朝引进

8.明代全国制瓷中心在哪里,所产的什么瓷器畅销海内外?  江西省景德镇、青花瓷器。

9.明朝有名的商帮有哪些?       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明代对外关系三件大事:

交往:郑和下西洋  冲突: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2.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过多少国家地区、最远到达什么地方、意义?

①目的:明朝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②时间:1405─1433 年,明成祖时,七次

③到达:亚非三十多个;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④意义: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3.戚继光明志的诗句?他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

1.明代中后期产生了哪些科技巨著?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2.《本草纲目》作者、书籍性质、特点、地位分别是?

明朝李时珍,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3.《天工开物》作者、书籍性质、地位是什么?

明朝末年,宋应星。书中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5.元曲、明清小说形成的原因?有什么特点?

①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以及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

②特点:在艺术上与市民文化相结合;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反封建的主题;在时代背景上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特点。

6.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成书时间、作者和题材特点是什么?

①《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罗贯中,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②《水浒传》 :元末明初,施耐庵,中国最早的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③《西游记》 :明朝中期,吴承恩,长篇神话小说。

④《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作者曹雪芹。小说描写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揭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趋势。

7.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主人公是谁?

    汤显祖、《牡丹亭》、杜丽娘和柳梦梅。

8.明朝末年产生的地理学巨著是什么?       《徐霞客游记》。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1.材料:“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1)上述材料中的“闯王”是谁?他有什么功绩?

     李自成;     李自成起义军在1644年推翻了明朝。

(2)他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什么口号?针对明朝中后期存在的什么社会问题?

    “均田免赋”;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

2.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国号是什么?   崇祯;     大顺

3.材料:“八旗子弟,人尽为兵。”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少数民族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是谁创立的?      女真人的八旗制度;    是努尔哈赤创立的。

4.1635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是谁?他后来改国号为什么?   皇太极 、清。

5.判断:(1)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并把族名改为满洲。     (1)×

        (2)清兵入关,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2)×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清朝前期对外关系两件大事?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抗击沙俄(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2.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哪一年?是从哪国收复的?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立的机构是什么?

①1662 年;   ②荷兰殖民者;      ③台湾府

3.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取得胜利是清哪个皇帝时期? 战后中俄签订的条约名称及意义?

①康熙;   ②1689 年订立《尼布楚条约》;    ③意义: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清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措施

  ①中央政府册封达赖(顺治帝)和班禅(康熙帝),②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

  1. 清朝加强对新疆的管辖的措施有哪些?

  ①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②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6.综合:清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①抗击外来侵略: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②镇压分裂势力: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如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设台湾府。

④确立册封制度:确立对历代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意义:维护了领土完整,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7. 综合:我国历代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特点(方式)有哪些?请列举说明。

 ①和亲:唐朝文成公主入藏;       ②册封:清册封达赖和班禅;

 ③行政管辖:西汉设西域都护;元朝设宣政院 ;清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     

 ④军事征服。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何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清朝前期。

2.“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出现在何时?“湖广”指今天什么地方?

   清朝中期;    湖南湖北

3.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出现在何时?手工工场出现有什么意义?

   清朝前期;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清朝前期,康熙时全国人口达到多少,乾隆末年发展到多少,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有多大?

    康熙时全国人口达到1.5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世界人口的1/3。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 清初强化君权的措施有哪些?

①政治:清朝雍正帝(皇帝)设立军机处。②思想: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

2.材料:“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描述的是清朝哪个机构?影响?

   军机处;   影响:标志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3.明清时期政治发展趋势是怎样的?这一趋势的最突出表现是什么?这一趋势不断加强的后果(影响)是什么?

①趋势: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君权)的不断强化

②表现: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清朝雍正帝(皇帝)设立军机处(达到顶峰)。

③积极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消极影响: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独尊一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创造力;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4.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②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③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5.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是什么?

①严格限制对外交往。②只允许广州一处(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6.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是什么?有什么启示?

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清政府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③启示: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之路。在交往过程中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

7.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例子:

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     ②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③明朝郑和下西洋。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1.清朝时期最有影响的许菊剧种是什么?

   昆曲和京剧。

2.明朝时昆曲代表作是什么,作者是谁?

  《牡丹亭》、汤显祖。

3..京剧是在何时形成的,原名叫什么?

    道光年间、“皮黄戏”。

4.材料: 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趋势?为什么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①提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

   ②《红楼梦》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所以爱人们喜爱

上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练习    下一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练习题4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