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意思;学会由景、背景赏读诗歌的方法过程与方法诵读,以题带知,学会由景、背景赏读诗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博大胸怀,豪情壮志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用时开始学习观沧海,首先检查背诵,齐读看字。进入课文解题:观沧海——观赏苍茫的大海一起分析。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诗人观沧海看出海什么特点。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海水辽阔,山岛威严)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体现大海的力量和宏伟的气象)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是大海吐纳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吧。(《乐府诗》为和乐而加,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过程中强调注释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⑶沧:通“苍”,青绿色。⑷海:渤海⑸何:多么⑹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⑺竦峙(sǒngzhì):耸立。竦,通耸,高。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⑽日月:太阳和月亮⑾若:如同.好像是.⑿星汉:银河,天河。⒀幸:庆幸。⒁甚:极点。⒂至:非常,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同桌两人互译诗歌以题带知——分析诗歌写作手法这首诗以动词“观”总领。观沧海的地点是:东临碣石观了哪些景?水、山、树、草。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竦峙是静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静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动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作者想象的虚景。诗人借沧海景色,抒发自己的情感抱负,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情感基调——豪情壮志,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介绍人物及写作背景是谁看到苍茫大海抒发如此壮志呢?曹操。我们来看看曹操是个什么人物。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父亲曹嵩为东汉后期宦官曹腾的养子,虽然汉末官至太尉(军事最高官员),但其出身却十分低微,当时人们就“莫能审其出生本末”(《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少时任侠放荡,“机警”而有“权数”,并被当世的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果然在汉末的群雄角逐中击败了众多对手:伐董卓,灭袁术,斩吕布,败袁绍,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北方事实上的统治者。曹操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草书、音乐、围棋、方药都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第一流水平,即使骂他“汉世奸贼”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多才多艺”。他的大部分光阴都在戎马生涯中度过,因此他的诗歌也大多在马背上哼成。史载“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释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由于他的家世并非显贵门第,他轻视繁琐礼仪而崇尚通脱,鄙弃虚饰而注重实效,又由于他良好的音乐素养,现存的二十多首诗歌全是能“被之管弦”的乐府诗,且多属于来自民间的《相和歌》一类。这一类乐歌当时文人很少亲手写作,曹操从不受传统和偏见的束缚,他发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真正价值,在他大力提倡和成功实践的影响下,诗人们才认识到它的艺术潜力,并使这一民间文学逐渐向文人诗歌转变。曹操诗歌所抒写的情感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伤时悯乱,一是述志抒怀(短歌行、龟虽寿)。写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曹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诗人情感:诵读。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补充:短歌行、龟虽寿点名背诵、齐读看字同桌讨论,找到写了哪些景色。同桌互译点名答题,齐答总结检查背诵情况,提醒强化读音与字形。尝试理解诗歌意思互查理解情况以题带知整体感知,理解诗歌情感介绍人物及诗歌写作背景,帮助理解诗人情感辅助理解诗歌情感5分钟10分钟5分钟10分钟1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
上一篇:第4课古代诗四首复习教案    下一篇: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24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