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导学案22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1、背诵和默写全曲【知识链接】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为“曲”。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天净沙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誉为“秋思之祖”。2、文体知识元曲分类及小令特点: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也有例外。赏析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1)枯藤()____________(2)西风()____________2.《天净沙秋思》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____”。3.《天净沙秋思》中点明季节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一词是全文的主旨所在。4.《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韵脚是哪些字?5.根据要求默写诗句。(1)与《天净沙秋思》整首小令所营造气氛不一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2)白朴的《天净沙》着意渲染的是秋日黄昏的冷寂,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活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1.答案:(1)kū枯老的藤蔓。(2)xī萧瑟悲凉的秋风。2.答案:马致远元杂剧散曲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秋思之祖3.答案:枯藤西风夕阳断肠人4.答案:押“a”韵;韵脚分别是“鸦”“家”“马”“下”“涯”。5.答案:(1)小桥流水人家(2)一点飞鸿影下【合作探究】1、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2、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答案:“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3、结句点明了什么?答案:处于这种环境中的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导学案22
上一篇: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导学案23    下一篇: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导学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