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1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结构。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3.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重点】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难点】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2、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他写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他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和一篇《后记》。二、研学过程(一)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文章层次第一部分(1-8)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10-24)写三味书屋情形。体现了作者以空间顺序为写作顺序。第9段是中间的过渡段。(二)分析文章第一部分:1、文章开篇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哪里?(第一段)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2、作者描写了百草园景物时用了什么写景的顺序吗?(第二段)(1)从描写范围看,是从整体(百草园)到局部(泥墙根一带);(2)从描写对象上看,先写植物,再写动物,后写植物。3、作者从哪些角度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了描写,有怎样的效果。(第二段)从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味觉角度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了描写,写出百草园的景色优美,作者对百草园中植物、动物的喜爱,表现百草园趣味无限。4.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的多余的,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不同意,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更能表达作者对百草园的留恋。5.精读第7、8段,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6.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三)分析过渡段1、读第九段,想想第九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选文中三个“也许是……”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的依恋和无奈的感情。3、“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我”把百草园的生灵们当成朋友的热爱之情,流露出“我”对百草园深深的留念之情。(四)分析文章第二部分1.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3.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百草园更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吃、好玩的东西,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而这个园只能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也不能太久。4、三味书屋里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讨论并归纳:读书、习字、对课。读的书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作者这样写表达他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5、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因为私塾只要求学生读书,不许做别的活动。画画是少年鲁迅的艺术爱好。背着先生画画,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满。小结: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六)读课文,领悟主题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1
上一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9    下一篇: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9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