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课件21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诫子书诸葛亮咏怀古迹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本文选自《诸葛亮集》卷一。《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信中。他在信中对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重视,更值得我们今天对加强自身修养和后代教育的重视。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夫()淡泊()淫慢()遂()穷庐()险躁()fú●◆生难字dànbóyínsuìlúzào●●●●●●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品德高尚的人。操守、品德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增长才干介词,用来没办法陶冶德行修养身心成就,完成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振奋精神。励,振奋轻薄浮躁。险,轻薄修养性情。治,修养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疾行,指迅速逝去岁月年纪最终凋落,衰残◆古今异义夫君子之行()夫君子之行()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今义:丈夫古义:操守、品德今义:行为,行动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指环境安静非学无以广才()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古义:增长今义:广泛;宽广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惊险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奔驰,奔跑◆一词多义意与日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静以修身()可以为师矣()消失离开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用来介词,凭借◆词类活用非学无以广才()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做动词,增长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本文中作者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淡泊立志惜时A、淡泊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C、惜时: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俭以养德”与“静”有什么关系?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志与学的关系:非志无以成学。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常被后人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立“志”当先,为“学”要实,心无杂念、凝神安适,直至达到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本文的艺术特点1.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2.对比鲜明: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

 

诫子书课件21
上一篇:诫子书课件20    下一篇: 诫子书课件22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