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2020/8/15寓言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撰写的。全书26卷,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作家作品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标题作用标题作用(1)起线索作用《皇帝的新装》(2)慨括主要内容《女娲造人》《动物笑谈》《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咏雪》(3)交代写作对象《春》《植树的牧羊人》《猫》《狼》(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天上的街市》《蚊子和狮子》(5)新颖、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耐人寻味《太空一日》《大自然的语言》《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喂——出来》《死海不死》(6)文眼;点明中心(主旨)《走一步,再走一步》(7)象征意义、双关《爸爸的花儿落了》《心声》点明写作目的:《纪念白求恩》《诫子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交代地点和范围。《陈太丘与友期行》:概括交代故事的起因《芦花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原则:“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六字歌诀:留、对、换、加、删、调 (加字、换字、直译、意译)方法:文言文翻译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从井里打水浇地等到打井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疏通文意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听到谈论使听见向、对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这件事被宋君听见了。国都中的人疏通文意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派向回答劳动力在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疏通文意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听到,得到像不如像这样听取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呢。疏通文意1、古今异义(1)及其家穿井(2)丁氏对曰古义:待,等到今义:连词,和古义:应答,回答今义:正确(1)闻之于宋君()(2)得一人之使()文言积累2、词类活用及对动词的使动用法,闻,使知道动词用作名词,使,劳动力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君()得一人之使()闻之于宋君()求闻之若此()听到使……听到助词,的代词,指“穿井得一人”定语后置标志闻之于宋君()非得一人于井中()介词,被介词,在文言积累闻3、一词多义之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的内容可用哪一个成语概括?寓言宋人丁氏打了一口井,趣说成“穿井得一人”,国人以讹传讹,国君派人问丁氏,才弄清了真相。以讹传讹。整体感知人事果本文的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整体感知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语调。(1)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2)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3)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轻松喜悦的语调神秘的语调强调的语调整体感知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合作探究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合作探究因为事件很蹊跷,富有神奇色彩,加之流传很广泛。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合作探究宋君是一个比较明智的人,并不轻信别人的传言。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请分别从丁氏的角度和传之者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从丁氏的角度来看: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合作探究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课件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课件PPT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