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示例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教案示例之五   一、了解作者生平以及作者选编《(朝zhāo)花夕拾》时的思想感情。  鲁迅,本名树人,一八八一年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他六岁时入私塾,十二岁进三味书屋读书 。二十一岁去日本学医,寻求救国之路,后为拯救国民的精神之病,毅然弃医从文。他以犀(Xī)利的笔,战斗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一九三六年在病逝。他给我们留下了八百多万字的文学巨著,成为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一九二六年,是作者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写的。鲁迅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来了呢?又为什么要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呢?原来,“三·一八”惨案以后,北洋军阀政府通辑鲁迅,他被迫离开到厦大教。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然而鲁迅一贯主的却是:“……作者的务,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因此,即使困守在厦门大学,也总要“做一点事”。做些什么呢?他针对着当时文化教育在全国泛滥的封建复古的逆流,如:“尊孔读经”,小学生必须读“四书五经”等,以追怀往昔来回击尊孔复古的逆流。鲁迅曾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虽然他也不过是一条虫)下。”鲁迅先生在“只剩了回忆”的困境下,仍在自觉地战斗着。  二、边听朗读录音边看课文,只看到第八自然为止。(听时给生字注音,注在字上边。)然后再默读一遍,参照文下的注释把文意搞清楚。  三、合上课本,再听一遍录音。边听边想象幼年鲁迅在百草园玩耍,听故事的情景,以及作者回忆这往事时的心情。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一)你从夏天的“百草园”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要有层次地表述)  (二)“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怎样的趣味?  (三)长妈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口头复述)这个故事是怎样和“百草园”联系起来的?  (四)当你把这个故事和“百草园”的情景、趣味联系起来的时候,对夏天的“百草园”有怎样的感受?  四、打开课本,默读第二自然。读后做下面的练习:  (一)“不必说……也不必说……”写的是对“百草园”环境的总观。作者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参照下列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    1、先静后动; 2、先面后点     3、先低后高; 4、先高后低   (注:回答时,只要有道理就可以。)  (二)“单是围的短短的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示例
上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四    下一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格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