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5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生疏的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4.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巩固提升。教学重难点1.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2.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3.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4.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课外问题上。教学时数:一课时一、引入播放歌曲《愚公移山》。歌词中唱到: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那我们今天要学的《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是如何写愚公移山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二、初读课文,读通字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预习任务)大家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通字句,把自己陌生的读音或重要字词意思标注到课本上。(课前完成)课上:学生提出有疑问的字词,教师订正,解决疑问字音。2.出示字词,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听范读,提醒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停顿、节奏。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展示朗读,检查初读成果。点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成果三、精读课文,读懂文意。1.疏通字词,读懂文意(预习任务)课前完成: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字词句,勾画下来。2.课上:提出疑难,共同解决,积累闻言词汇。3.解读题目,整体把握课文写了什么事?愚公移山四、研读,赏析文本(一)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通过揣摩人物说话语气,走进人物内心,进而理解人物态度。)1.聚室而谋曰(愚公“诚恳的”说;商量的口吻)2.其妻献疑曰(“担心的”、“犹豫的”说;信心不足,但尊重、支持愚公,并提出疑虑。)3.杂曰(“坚定的”说;充满信心)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讽刺的”、“嘲笑的”说;不懈、嘲笑、讥讽的态度)5.北山愚公长息曰(前面是“悲叹的”语气,后面是“坚定的”语气。)(说明:在解决、讲解问题环节,说道相关语句,要适当讲解重点字词句,并整理归纳,提醒学生积累。)(二)学习写作方法1.移山工程巨大,文章有没有具体写愚公如何移山?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选材集中,详略得当。移山工程浩大,但是故事没有过多地描写劳动的经过,而只集中写愚公全家商议的过程、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和事情的结果,特别是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物的对话,用对话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可谓详略得当。2这篇文章虽短,但故事情节曲折多姿,大家找找本文的情节出现了几次波澜?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姿。故事开头似乎很顺利,愚公提出移山,全家同意,但“其妻献疑”,出现了第一波折;全家人商议,解决问题,又出现了智叟的干扰,这是第二次波折;最后神仙相助可以视为又一次转折。一篇300来字的故事,设置了几处转折,引人入胜。3.本文赞美了愚公的什么精神?文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来点明?那文中是如何突出愚公及其精神的?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二山高峻对比愚公年老人少力微工具简陋愚公对比智叟(胸怀大志坚持不懈远见卓识)(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遗男热情帮助对比智叟顽固不化衬托:山神惊惧、天帝感动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三)理解故事寓意故事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比,展现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这就是“愚公精神”。教师小结寓言的特点:寓言往往是假托、虚构一些故事来说明道理,其实生活中是没有这样的故事的,如《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七年级课文),还有的借助动植物等来比喻人,如《蚊子和狮子》。五、拓读,知识迁移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①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②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⑤,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⑥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⑦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⑧与敏⑨,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⑩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节选自《为学》)【注释】①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5
上一篇:2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下一篇: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